第A8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立校本作业开发团队
开发多元无纸化绿色作业
……

如何推进中小学生科学减负
这些做法不妨试试

堇山小学赴道德体验馆实践活动。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的校本作业。

    2019年12月11日,省教育厅会同14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减负方案》)正式发布,《减负方案》最终形成了40条减负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包括教学进度、课业数量、招生改革、师资配比、校外培训等多个方面。《减负方案》自1月10日起施行。

    该消息一出,在一些网站平台及论坛上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引起了各方热议。本报即日起,也将推出“如何推进中小学生减负”系列报道,欢迎学校、老师、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分享成功的做法。 □记者 马亭亭 钟婷婷 章萍 通讯员 蒋仕昂 陈可伟 郑时玲 胡谷怀

    

    观点

    王建平 鄞州区教育局局长

    科学减负应当有增有减

    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教育议题从未停息,热议的背后,是对高质轻负教育的呼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诉求。

    那么,如何科学减负,合理布置学生作业?

    首先,学生不能只减负,也要增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如果读过很多名人、院士的儿时故事,可以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而这些可贵的品格往往是在儿时养成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孩子失去了“吃苦”的机会,可能也就在读书这件事上,会比较辛苦。所以,学生不能盲目减负,也要适当增负。

    要减哪些?增哪些?我认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缩短在校时间,更不是一味减少作业量或降低作业难度。科学减负应当有增有减,减下去的,是重复的、机械式的应试内容,增加的则是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还有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提升。

    为做好课业“加减法”,鄞州作业改革逐步探索了“四分法”工作经验:

    一是“分段定量”,以班级学习中等生为参照,明确各年级段学生的作业时长。

    二是“分类定性”,把作业分为练习巩固型作业和综合实践型、实验操作型、小组合作型作业。

    三是“分层定标”,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设置多梯级、多层次的“自助餐”式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

    四是“分人定责”,将研究作业、批改作业定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家长是配合者,监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业习惯。

    第二,学生要减负,老师要“减负增效”。

    不少学校在课改过程中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教师观念是课改的“老大难”。一些教师很难在实际行动中做到真正减负,不是教师们不想,而是教师们接受的、多年实践的都是“满堂灌”式教法。如果可以在师范教育中改变传统示范培养模式,推行课改理念,待他们走上岗位,成为真正的教师,减负这个历史难题会不会更容易找到答案?

    面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为教师“减负增效”。2019年,鄞州出台加强基层服务、转变作风的16条实施意见,有效减少教师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身到课程课堂、教材研究、分层走班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个性成长档案制定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中。

    同时,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上课内容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并要做到均衡培养、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要减负,还需要家校协同配合,共建减负“生态链”。

    我们发现,现在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作业、考试的分数,却忽视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为加强对家长教育引导,一方面,鄞州建立起全省首个中小学德育与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集中力量指导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在让孩子参加校外各类培训班方面不盲目攀比,不过分焦虑,避免“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鄞州正在不断完善课后教育服务,比如,推出智慧教育“空中课堂”,模拟真实传统课堂,教师在线实时讲解,孩子在家就可以“听”名优教师上课,与名优教师交流,从而做到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减轻孩子课业负担。

    罗树庚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要想成功“减负” 需全社会转变观念

    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时还陷入两难境地。我个人最大感觉就是,此次下发的减负实施方案尤为重视“观念”的转变。

    减负实施方案强调家长要转变“育儿观”,对孩子有正确合理预期,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生活中,如果我们让鱼儿离开水和猴子比赛爬树,大家一定会觉得这太荒唐了。但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家长不仅让“鱼儿”和猴子比赛爬树,而且“鱼儿”爬树下来,还要和骏马比赛跑步。

    我是一位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教过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组织能力特别好,爱唱会跳。家长和孩子征询我意见,要不要上培训班,我建议家长让孩子多提高音乐素养。后来,孩子中考后报了中职幼教专业。这个孩子后来当了幼儿教师,发展特别好。十个手指长短不一,各有各的用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减负实施方案强调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学生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所在的学校是区域内老百姓口碑很不错的一所小学,自从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后,家长们不能择校了,想方设法开始“择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采用公开“抓阄”方式进行编班。我们把均衡分班的举措晒在阳光下,公平、公正、透明的分班方式,不仅扭转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还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减负实施方案强调政府、社会要转变“用人观”。

    以往,这边在大声疾呼“减负”,那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人员时只认985、211;以往,这边教育行政部门在严查“减负”落实情况,那边又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把升学率、高考一段上线率和上“清北”人数等作为重要指标评价学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重构标准,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减负实施方案提出了政府应该转变评价观念。

    减负实施方案最终能否真正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个顽疾,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以及全社会彻底转变观念。只有思想观念彻底转变,“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才能真正改变。我们期待着中小学生在合适的课业负担下健康、快乐成长。

    华敏霞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

    减负最重要的是精讲精练

    关于“减负”这个问题,整个社会都在呼吁,表达的是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但是我觉得现在减负存在很多误区。减负,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

    古人有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必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一定的负担必然存在。只是现在这份负担和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疲于应付各类作业,缺少了相应的年纪该有的快乐,也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所以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其中有一条规定:小学生晚9点,中学生晚10点不做作业。

    这样一个规定的提出,有不少人产生了争议。而我作为一个小学老师,认为这样的规定看起来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保证了孩子的休息时间,但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作业布置下去,有的孩子8点就能完成作业,有的孩子10点还没做完。究其原因,其实早完成的孩子回家先完成作业,且速度很快。晚完成的孩子回家先吃东西、看电视,开始写作业了又边做边玩,甚至有的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导致作业不会,速度自然慢。其实,这是个效率的问题,如果单纯地只是以时间规定来达成减负的目标,是否会让那些效率低下的孩子有了冠冕堂皇不学习的理由?我认为减负最重要的是精讲精练,这就要求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机械的低效作业,同时要求学生也重视课堂的效率、作业的效率。师生共同努力才是减负的重要途径。

    当然,减负还需要一个重要群体的配合。现在学校里积极落实减负,但是家长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也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内减负、课外加负的现象增生,培训班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这背后的关键是什么?家长的心态。如何改变家长心态,落实减负,升学的指挥棒是关键,大多数的家长都奔着让孩子挤进名校、考进重点的心态给孩子报班增负,那么改变这一现象的最有力措施,就是政府取消择校,取消重点招生,均衡教育。

    贺丹明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家长

    减负不是机械性刷题,盲目补差和培优

    减负,怎么减呢?

    夜间10点,孩子还在“泼墨挥毫”,睡衣的胸前有大块墨渍,袖口上是黑乎乎一片。因为要抽查软笔字,可都写3小时了我还不满意……今晚的垃圾桶有点儿满。

    要学科竞赛了,看同学们都忙补习班,一周7节9节地跑课,孩子经常窃喜:幸亏老妈没给我报那么多课程!孩子只报了两个兴趣班,但他还是要每天面对上千次的跳绳、长笛、竖笛,各项作业、各类基本功。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呀?

    再看每晚作业,我不看时是“相亲相爱,母慈子孝”,一圈检查下来就“河东狮吼,鸡飞狗跳”,絮絮叨叨,孩子噤声无奈……

    毛笔字孩子班没抽到,体育美术音乐信息课,也侥幸没轮到。学科竞赛他倒是进了,精神百倍上场、信心满满回家。可等竞赛成绩下来,补课的同学满面笑意,他百爪抓心懊恼不已。

    我啥都没说,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吧。

    这个寒假,我打算让孩子好好走起,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书法,哪样都不放弃。平时做减法,哪天就是颗粒无收的下场!不过,我并不赞成机械性地刷题,盲目地补差、培优,作为家长,更需要帮孩子做筛选。2020,一起乖乖做加法,每天1.01即可,366天,就能长成好多呢!

    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心情。减负,怎么减呢?需要理性,更需要家长的深度参与。

    

    做法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

    成立校本作业开发团队 学科骨干教师扎进题海精选习题

    钟旦旦是江北区实验中学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在学校被尊称为“钟泰”,意思是学校泰斗级老教师。目前学生们正在使用的语文校本作业,就出自其手。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变化较大,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变高。“这要求不断更新校本作业内容,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又要典型新颖。”

    2012年春季,江北区实验中学制定了校本作业的设计与开发方案,如今已实施将近7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本作业开发模式。扎进题海审题选题、交流知识重难点编写使用稿、分析学生学情编写最终稿……校本作业开发团队教师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潜心研究,着力编出一套轻负高效的校本作业。

    目前,学校每个年级只征订一本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范围内的教辅资料,其中,七年级段全面施行把校本作业作为教辅、不订其他教辅资料的制度。

    打开七年级上册数学校本作业,记者看到在“直线的相交”一节,共有基础落实、思维拓展和开放探究三个层次的习题。这对应的是“基本作业+弹性作业”练习形式,基本作业为必做作业,弹性作业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选择。

    编写这套数学作业的数学教师姜建波解释说:“之所以这样设计,让‘学困生’能过基础关、让大部分‘中游生’全面掌握知识、让‘学优生’有余力时挑战一把。”

    学校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以班内中等程度学生为参照,规定每天每门课的作业量不超过两页课本大小的纸张,写作业平均时长不超过半小时,协同班级各科作业总量每天控制在2小时左右。

    “控量”还要“保质”,为了提高习题质效,学校老师对校本作业精批、精讲,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习效率。

    堇山小学教育集团

    开发多元无纸化绿色作业

    让老师、家长做各自擅长的事

    在推进作业校本化改革的过程中,堇山小学教育集团坚持“一减两增”,即减少文化课作业,增加探究性作业和动手类作业,以开发构建形式多样的绿色作业为核心,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业水平的评价结合在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建立作业改革长效机制。

    2016年,堇山小学成立“绿色作业”课题研究小组,由该校语文骨干教师戴晓娜担任小组组长。这三四年间,金妍、王国平、庄天能、高佳柳等小组成员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购买了50多本相关书籍,并对学校开办以来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2018年暑假期间,老师利用休假时间建立了小学低段语文无书面作业的研究框架。

    据介绍,小学低段语文无书面作业的推行主要分五大路径:静心式倾听作业、声色法朗读作业、导示类阅读作业、情境化体验作业、研拓型创编作业。比如声色法朗读作业,学校采用“仿读名家”式基础朗读,“花式提趣”式悦畅朗读,“APP平台”式媒体朗读,全面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规范朗读行为,提供朗读平台,培养朗读习惯。比如研拓型创编作业,采用词句创编、图画创编、童诗创编等方式,口述小诗,爸妈记载,既给孩子一个抒发情感的方法,也让家长一同分享想象的美妙、编诗的快乐。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最难的部分”——写字,学校重点设计课程方案。

    “把写字的难题交给老师,让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阅读。让老师、家长做各自擅长的事,这样达到了减负的效果,家长学生也放松了。”戴晓娜老师说。

    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对于无书面作业兴趣较浓,作业成效也十分明显。

    “减负提效,落实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第一目标。通过作业改革倒逼课堂效率和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是第二目标。”堇山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茅晓辉说,接下来,堇山小学教育集团将拓展绿色作业研究范围,增加对三到六年级的绿色作业研究。让家校来合力,以专业来引领,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