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露露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经历时空过滤而流传至今。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我国古典诗歌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它的字、句、词、韵都包含着无限意境。因此,领悟古诗的意境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对诗意理解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还原每一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难以很好把握古诗意境,也给教师的课堂引导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意境教学应该成为重中之重,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学习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结合古诗词的特点认为可从探究背景、多元吟诵、斟酌诗眼、拓展空间这四步层层递进。 一、探究背景:未入诗句先入境 鲁迅先生曾说:“知人论世,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与诗人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而诗人的思想、经历又无法摆脱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所以诗词既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又是作者生活遭遇、政治态度、思想倾向的反应。但是,古诗词的时代背景距离现在甚远,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要想细致深入地品鉴诗的意境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将诗人写诗词时的相关背景讲述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读诗词的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进入意境。 如学习古诗《七步诗》时,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豆子”和“豆萁”比喻曹植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兄弟间会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教师如果在读诗前与同学们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之间的故事和《七步诗》的由来,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曹植满腔的悲愤和无奈,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古诗的背景,学生们才能更充分地理解诗歌要表达的主旨,感受其意境。 二、多元吟诵:激活想象巧入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平仄、音律、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又特别适合吟诵。而古人写诗词,大都是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动于中,兴致勃发,然后低声吟唱,吟到满意即写之,故用吟唱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符合古诗词的特点。 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多元吟诵,不仅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还可以帮助学生激活想象,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其置身于浓郁的意境中,陶醉在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完成与诗人的心灵对话,领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和韵味。 (一)自读自悟,激活想象初入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讲得太繁会破坏其韵味,从层次性的诵读中领悟诗词意境将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因此,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引导,提升学生自读自悟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自读自悟中丰富想象,品鉴意境。 笔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尝试以“评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来入境。课堂中学生先进行充分初读,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师生之间的反复互读、互评。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悦耳动听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谐优美的节奏,逐步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学生之间的互评内容也逐渐丰富,渐渐地,古诗中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展现,大家逐步进入古诗词特有的意境。 (二)配以音乐吟诵渲染,深入想象再入境 音乐本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发人的情绪、情感和感受。教学时适时运用配乐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会使“想象”这个本无声音的画面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入想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笔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抓住古诗中诗人寄情于景,用斑驳绚丽的景色渲染了与友人离别之情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后再次进行吟诵时,播放了经典乐曲《送别》,用其舒缓、略带悲伤的曲调将课堂气氛带入到离别的情境中来,学生在深情乐曲的带动下,进一步展开丰富想象。通过交流,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一幅送别画:孟浩然在草长莺飞、柳絮如烟的三月,乘船直下扬州,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久久目送挚友,只见滔滔江水通向天际,奔向苍空……如此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斟酌诗眼:解读诗魂深入境 古诗词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往往具有丰沛的情感,而情感的流泻源头则是诗眼。 诗眼,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蕴含着丰富意境。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灵魂,获得情感共鸣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可以挖掘诗文中重点字词的价值,斟酌“诗眼”进行推敲体会,把诗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加以再现,让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品味中得到飞跃,真正深入体味古诗词的特定意境。 (一)剥字分析,解开诗词秘密 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古诗词都讲究含蓄精炼,尤其是在关键字词的运用上更加精到传神,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堪称绝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这个特别之处进行剥字分析,为学生解开诗词的秘密。 比如,笔者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发现诗中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的心境,通过对敬亭山山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诗眼“独”字,将“众鸟”“孤云”等意象串联起来,进行对比。将“尽”“闲”等表示情态的动词与孤独的心境相联系,让学生猜想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前心里会想什么?为什么要强调鸟之多、云之孤?课堂中,学生抓住了“独”这个诗眼后,问题很快迎刃而解。诗人所营造出来的孤独意境,也被学生在心中进行了一番深入挖掘。又比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雨”和“柳”这两个意象,领悟“雨”是绵绵细雨,隐射出诗人对朋友的情丝如雨一般连绵不断,并且带有忧愁悲伤之感,而“柳”与“留”同音,代表着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通过对这两个字的解读,学生理解诗人在细雨中送友人时的那份不舍,就不难理解了。 可见,诗眼实在是挖掘诗词意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关键点,抓住了诗眼,意境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就如同递给学生一把宝贵的钥匙,帮助他们解开古诗词美妙的秘密。 (二)解句赏析,帮助品鉴意境 所谓的“解句”,即在解读古诗词时,重视抓住古诗词中的名句、难句来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想象,这样既促进诗文意境的品鉴,又进行了必要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夫妻在几杯美酒下肚之后聊天的情景,感受老夫妻怡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由此来加深对这个意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名句、难句也往往是诗词中的精华,是诗灵魂所在,抓住名句、难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意境的品鉴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空间:开拓思路深化意境 传统古诗词的意境就像是一泓深泉,需要在文本背景知识介绍、多元诵读、发挥想象、斟酌诗眼等步骤之后,才能深入挖掘。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举一反三,以诗引诗,拓展阅读古诗词的空间,以此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一步挖掘诗词的意境。 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时,学生通过对词的品读,能够体会作者那种身心两分离的痛苦心境。在学生们了解作者营造的意境之后,笔者适当对这个意境又进行举一反三,向学生介绍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这首词也是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其所营造的意境与《长相思》的意境有相同也有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比较加深体会,以此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于这种意境的青睐,以及在传统诗词中这种意境的延续性。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基本审美特征,是古诗词的灵魂。古诗词教学,应以意境为起点,以意境为归宿,让学生入境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并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