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的学生们在劳动 |
 |
盲生小姑娘在老师牵引下感受土壤 |
 |
东南小学学生赵雯琪对小区楼道消毒 (图片为资料图片,由学校提供) |
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 自理小能手、厨房小当家、童耕小园丁…… 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劳动云课堂 最近,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的老师们很忙,除了正常的教学,大家还在进行《“崇尚劳动 学达践行” ——“劳动我光荣”微课微视频系列》的制作。 “这个系列视频是我们正在打造的《劳动啦》‘云课堂’,将分为厨房小当家、自理小能手、巧手小艺人、童耕小园丁等四大版块。”小港学达小学书记、校长胡海波介绍。为了制作好视频,老师们精益求精,分工合作。在“童耕小园丁”版块马铃薯的种植照料技能文案写作时,还征求了好几位老农民的意见才定稿。在拍摄时,有的老师还特意从奉化赶来录制,参与种植马铃薯的示范教学;有的老师则特意去菜场为蚕豆糯米饭的录制购买新鲜食材。 记者了解到,小港学达小学一直很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学校拥有自己的农艺园,占地2亩多,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的劳动资源和劳动场所。 “如何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感受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从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无疑,开展劳动教育是最有效的。”胡海波表示。 为此,学校立足地方特色,开发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劳动啦》校本课程。在这里,孩子们按照年龄,学习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劳动技能。比如,在“自理小能手”中,学生们要学习穿衣着装,整理物品等能力。而“厨房小当家”主要培养孩子在烹饪方面的动手能力;“童耕小园丁”则是通过认识身边的农作物,通过亲自耕种和采摘感受田园劳动带给大家的快乐和喜悦;“巧手小艺人”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创意课程和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精美小书签、端午小香囊、布艺青花瓷等感受自己巧手创造、美化我们生活的幸福。学校还打造了“童耕雅苑”农艺园、“童趣小厨房”等实践配套设施。 鄞州区东南小学 打汤、盛饭、分勺子…… 实行劳动包干制 学生争当小桌长 “我在学校里是小桌长,常给同学打汤、盛饭,在家也是我们家的小桌长呢!”徐一鸣是东南小学302班学生,居家期间,他承担起了饭前饭后清理餐桌的工作。每到饭点,妈妈大喊一声“开饭啦”,他就迅速穿上蓝色的小围裙,开始盛饭、分筷子。他说,穿上围裙才有仪式感,才让他更加深入“小主人”的角色,干起活来也特别认真投入。 这样的孩子在东南小学不是个例。原来,在东南小学,中午的午餐不是食堂阿姨帮忙搬分的,而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个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被称为“701”,“7”是指“7”彩围裙,“0”是指“0”声就餐,“1”是指整齐归“1”。 每天中午,东南小学各个班级都会有五六个同学当选“小桌长”,而只有小桌长才可以穿上这些七彩的围裙,或橙黄、或天蓝、或荧绿……下课前10分钟,小桌长们会提前去食堂。他们依次从保温柜里搬出盒菜,分发到自己的桌位上。他们还会一一揭开盒菜上的盖子,整齐地放在收纳箱里,然后给自己的桌员们打汤、盛饭,分勺子。 602班的王郑煊,不仅在家里完成了劳动手册中“学做一道菜”的任务,还把烹饪作为了一项兴趣爱好,研究新菜式:菠萝炒饭、芒果布丁……俨然成了家里的厨神担当。不仅如此,每次做完饭,她都会把厨房收拾光洁亮丽。用钢丝球擦净锅具,用洗衣粉清洁有油渍的地面……“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会的,老师说了,打扫卫生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劳动。”王郑煊说。 东南小学大队辅导员缪洁介绍,在校期间,全校卫生实行责任包干制,校园清洁被分包给班级的每一个人,每天施行早中晚“三打扫”,每月施行一次大扫除。 每天清早,都能看到校园内认真劳动的人。高年级打扫路面,低年级捡绿化带上的垃圾,大家用劳动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在学校劳动成了习惯,孩子们在家也闲不住了。比如305班的赵雯琪,在学校时,她的包干场地是负责教室走廊的瓷砖卫生。疫情期间,她每天拿着消毒剂,把家门口、电梯间和楼道中一些人们经常触碰到的地方进行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