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云龙镇云龙中心幼儿园 郑晓亚 冲突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受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与孩子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在幼儿园总能听到“老师,这个是我先拿到的!”“老师,他刚才撞倒我啦!”“老师,他把我搭建的作品推到了!”等,当然这也是幼儿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其实质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提到同伴冲突,我们往往会联想到消极的一面,殊不知孩子们的冲突也在渐渐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一、明原因,晓类型 日常活动中,孩子们的冲突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根据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大致将冲突类型分为资源占有引发冲突型,规则遵守、维护引发冲突型以及肢体动作引发冲突型。 1.资源占有引发冲突型 一次户外活动时,丁丁和洋洋同时想要仅剩的一辆三轮车,丁丁说:“这是我先拿到的。”洋洋说:“这是我先拿出来的。”两人争论不休。在幼儿园的日常游戏中,孩子们常常会争抢玩具而产生冲突,当两个或者更多孩子都想得到一件事物时,冲突由此产生。 2.规则遵守、维护引发冲突型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熟知班级的公约以及一些规章制度,对于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他们为了维护班级公约就会与同伴产生冲突。 在区域活动棋吧中,柯柯和轩轩在玩五子棋,柯柯对规则相当了解,当轩轩没达到五颗棋子就想收棋子时,柯柯立马就说:“你还不能收,你只有四颗,另外一颗没有在同一条直线上,不算的。”而轩轩则认为自己已经有五颗棋子,理应可以收棋。在游戏过程中,虽然他们知晓了五子棋的规则,但是每人理解不同,掌握技巧不同,导致冲突产生。 3.肢体动作引发冲突型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游戏、活动、学习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肢体碰撞所产生的冲突,这种由肢体动作引发的冲突又可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有意的肢体冲突是孩子故意挑衅引发的,仅存在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身上,一般极少数发生。无意的肢体冲突主要由孩子不经意的肢体触碰,或者孩子游戏时动作幅度过于大,碰撞到其他幼儿引起。还有的是误解对方的动作意图所产生的同伴冲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常常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但在表达时又缺乏度的把握。 二、借冲突,促发展 1.冲突就像一场独特的“成长式”: 能够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时期的孩子具有明显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往往会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不会顾及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幼儿的冲突由此而来,当然,冲突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行为对幼儿去自我中心有着重要影响,在发生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萌萌想搭建一个城堡,苡宸在搭建一架高架桥,当进行到一半时,他们都需要用到纸杯来装饰,可纸杯数量有限,两人产生冲突,谁也不想让,突然苡宸说:“那要不我们合作来搭建吧,一起用纸杯好么?”萌萌欣然接受,他们合作搭建冲着一个目标进行。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掌握了更多社会交往技能,这种社交技能不断累积,慢慢让孩子形成去自我中心的进程。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善于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冲突中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更多的是了解同伴的想法,学会和同伴协商、合作以达成共赢的效果。 2.冲突就像一场有趣的“交友会”: 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通常,冲突是在双方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在这一情境中,双方意见和立场是对立的,可以让孩子们学到解决冲突的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会发现,自己处理问题越优秀,身边朋友越多。 记得一次区域活动中,娴娴和其他三个小朋友一起进入美工区,但是桌面上只能坐两位小朋友,娴娴事先就已和静怡约定一起完成一幅作品的,但是欣欣的就坐打乱了他们的计划,静怡说:“我要和娴娴一起完成作品的。”欣欣说:“我也想和娴娴一起坐。”两人争执不休,这时,娴娴说:“欣欣你和昕铃一起坐桌子这边完成作品,我和静怡去地垫上做,最后我们将作品一起展示,组合成一幅大的画,好么?”大家纷纷同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娴娴小朋友处理冲突技巧很厉害,她会考虑到别人的想法感受,从而做出一个共赢的决定。 孩子与孩子相处交往的过程,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但这些冲突的情境,让孩子逐渐学得社交技能,累积经验,明白自己的什么决定会被同伴认同,慢慢提高交往能力。 3.冲突就像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巧妙运用冲突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技巧,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们不断交流,最终达成双方共赢效果。 记得那是一次餐后绘画活动,轩轩和腾腾一起画恐龙,腾说:“我的恐龙比你的好看,你怎么都涂黑了?”轩说:“我的恐龙很厉害,他可以飞起来的。”腾:“黑乎乎的一点也不好看。”轩:“我的恐龙背上都是尖尖的刺,这是它保护自己的武器。”两人由此争论开来,像一场辩论赛。 在冲突争论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他们需要不断回复对方的话,尽可能说动对方与自己达成一致观点。渐渐的,孩子们在冲突中累积了语言表达技巧,丰富了语言技能,在运用中学习,在运用中积累。 三、为师者,明其位 在幼儿园中,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共处一室,发生冲突不可避免,也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解决冲突的过程是幼儿逐渐融入社会的一次历练。发挥教师干预作用是解决好冲突的关键,教师要知道孩子间冲突存在的核心价值,当冲突发生,更多是以引导者参与其中,有效引导幼儿在冲突中获得发展。 1.我是孩子冲突的疏导者 在一次社会联动游戏中,由于每一个区的牌子是有限的,娴娴和莎莎都抢着同一块的牌子。老师说:“你们两人自己商量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得大家都开心呢?”莎莎说:“我很想玩这个区,我很久没玩了。”娴娴说:“可是我也很想玩呢,要不我们剪刀石头布吧,赢的人玩好么?”莎莎说:“好的。”最终莎莎得到这个区域牌,娴娴则选择其他区去玩。 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发生冲突必不可免,教师的巧妙介入以及引导,使他们产生新的解决方案,以孩子间的处理方式进行,表现出更多的想法,看看孩子遇到冲突时解决的方式方法。教师作为冲突的疏导者,如何巧妙地引发冲突为学习发展的契机很重要。教师要教给孩子遇到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更好地学会与同伴相处。 2.我是孩子冲突的接纳者 有次放学,孩子们和往常一样排队下楼。在整队时,子承和柯柯在推挤,子承说我要排在第一个,柯柯说我才是一号,我们要按照学号排。旁边的莎莎见状立即告状老师:“老师,王子承插队,他没有按照学号排。”我说:“我们按照学号排。”这时王子承才排到后面去,说了一句:“我以前也是一号,现在让给你吧。”此次冲突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会采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解决方法,这时候教师要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表达方式。让冲突产生的自然后果,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法。当然,在孩子发生冲突无法自行解决需要帮助时,教师要及时出现。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才能有助于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解决冲突的自信心。 3.我是孩子冲突的旁观者 记得那是一次美术活动,给每组提供了不同的创作材料,有轻粘土、小碎花、蜡笔等,在装饰作品时,灏明选择了小碎花,可红色小碎花数量有限,倪倪也要,两人开始争抢,我没有干预,静静地旁观事情进展,这时莎莎说:“你们可以用轻粘土做红色小花呀,你看我的作品。”倪倪和灏明看了看,觉得用轻粘土做也很漂亮,结束了这场冲突。 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若一味以教师权威去解决幼儿间的冲突,虽然矛盾很快会化解,但是在幼儿心中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成人的一些思维代替不了幼儿思维。所以这时候教师需要作为一位旁观者,静静观察。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从事件中积累经验,去自我中心化,学习和积累解决冲突的策略。当然,教师作为旁观者不是完全放手,而要静观其变,观看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方法。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同伴间的冲突无形中在推动孩子们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幼儿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