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女俩合照 受访者供图 |
像妈妈一样唠叨,喜欢把一句话重复好多遍;像妈妈一样严厉,发现错误行为不轻易“放过”;像妈妈一样慈爱,笑看成功与失败,总在背后支持和鼓励…… 本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有一群女性,身份可能不是妈妈,用母爱的柔情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编织梦想。她们便是女教师。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教育系统女教职工的比例占到70%,约有8万人,已成为宁波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学前教育女教职工3.6万人,中小学女教职工3.2万人,普高与中职女教职工超1万人。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们忘我前行默默耕耘,书写光辉的爱与母性。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几位,听听她们的故事。 □记者 徐叶 樊莹 林涵茜 通讯员 龚榴红 朱麟华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的妈妈 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陈陆辉和陈安琪,每年坚持买一套亲子装的可爱母女,也是一对教师母女。 妈妈陈陆辉就职于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女儿陈安琪是鄞州区格兰云天幼儿园的“孩子王”。因为职业相同,共同语言更多,母女俩相处模式更像是一对姐妹,一双朋友。 陈陆辉,奉化人,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爷爷、外公、爸爸、舅舅等都是教师,基本集齐了所有学段各种学科。“一大家子就能撑起一所学校。”5月7日上午,陈陆辉在接受采访时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1991年入职当小学教师,陈陆辉的教学风格偏严厉。“感觉自己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学生一旦犯错,难免暴风骤雨,希望他们马上能改正。”陈陆辉说,当了母亲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学会了“等待”,教育教学也变得更和风细雨了。 有一次陈陆辉带了个调皮班,小学生个个都特别有个性。陈老师愣是两个月都没发火,坚持沟通和劝导。一名小男孩回家跟妈妈炫耀,“妈妈,你要是有陈老师一半温柔,我会变得更乖的。”这样的成就感,让陈陆辉觉得当一名教师真的很幸福。 陈陆辉的丈夫也是教师,受父母影响,陈安琪特别喜欢小孩子,与人相处起来很有亲和力。再加上性格活泼,爱唱爱跳,陈安琪最终选择了幼教专业。父母也是大力支持。 2017年入职,陈安琪俨然成了“孩子王”,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很喜欢她。“这要感谢妈妈的悉心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妈妈是永远的老师。”陈安琪说,虽然妈妈教的是小学,自己带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但与孩子以及家长打交道的方式是相通的。有了母亲的指导,很多棘手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大矛盾。陈陆辉总是告诉女儿,当矛盾产生时,先稳住当事人的情绪,征求“了解情况”的时间,缓冲之后就会让情形变得柔和多了。 作为母亲,陈陆辉将从业29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希望女儿能够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也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给予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 “我很高兴, 长大后也成了你” 都说家庭氛围影响孩子一生,慈溪有一对母女,两人在教育领域实践着各自的教育使命。 妈妈柴娜珍是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扎根教学一线35年,快到退休的年纪。“接棒”的女儿裘索是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的美术老师,如今也有5年教龄了。 谈起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裘索直言:“她是一个非常受学生们尊重的老师,但小时候的我却对她十分‘不满’。” 自裘索记事以来,她每每去妈妈办公室,里面总是挤满妈妈的学生。每天放学,妈妈总留下一些学生查漏补缺,总是刚辅导完这个,又去关心那个。怕学生们留太晚饿着,妈妈还会给他们准备各种零食。而她只能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等待,看着本属于自己的母爱被“瓜分”。 “有时我都有点妒忌妈妈的学生,心想,如果我是妈妈的学生该有多好啊!”裘索的羡慕嫉妒恨,直到自己也当了老师后才慢慢释怀,“热爱学生,不仅是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瑕疵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是块‘美玉’,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去打磨。” “我很高兴,长大后也成了你!”裘索笑着对妈妈说。而看着女儿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柴娜珍感叹很满足了,希望孩子执着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