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很爱唠叨,些许严厉,十分慈爱……

这群女教师春风化雨 用母爱的柔情为孩子编织梦想

女儿幼年时和妈妈的合照

受访者供图

袁秦环一家人合照 受访者供图

    母女成了同事

    争当彼此的老师

    这对母女,她们不仅都是老师,而且在同一所学校慈溪市慈吉小学,做着同样的工作——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60后的妈妈王秀环,热情乐观。90后的女儿杨卓凡,看上去酷酷的,但非常有耐心。

    “从小妈妈就对我很严厉,一直让我学珠心算、古筝、书法……”大抵因为妈妈是语文老师吧,想让女儿在国学文化下熏陶,长大后也能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但其实,杨卓凡看着妈妈每天这么辛苦,一开始并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那时的我看来,当老师一点也不好,太辛苦了。” 杨卓凡说,“妈妈作为班主任,总在家打电话,要么是家长打来的,要么是学生打来的。每一通电话,她都很有耐心,直到对方弄明白了为止。”

    嘴上说着不要,上大学后杨卓凡还是选择了汉语言专业,第一份工作也是当老师,“好像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为什么。”

    如今有6年教龄的杨卓凡,回看当初的选择,有了全新的领悟。尽管教师行业很辛苦,但是精神上却是富足的。教师节,孩子们齐声一句“老师辛苦了”,足以抹去一身的疲惫。

    “现在我经常帮着妈妈处理一些教学设备的东西。”杨卓凡提到,这次疫情,老师和学生都被“锁”在家里,只能在家上网课。一开始妈妈对于下载微课不是非常熟悉,杨卓凡就一步一步教妈妈怎么操作,一次不会,就示范两次。

    “有一次我班里的家长不会操作来问,女儿就把页面截图,然后在上面用红笔标注,一步一图,然后我转发到群里。”杨卓凡从容的表现,让妈妈引以为傲。

    王秀环笑说:“现在的我们互相学习,她的不成熟由我指点,新鲜的教学方式由她来给我解惑。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真的非常开心。”

    是妈妈 是妻子 更是老师

    家安在了学校 工作与生活无缝交叠

    骆静,“85后”二孩妈妈,是宁波市鄞江中学的一名优秀班主任。今年是她当班主任的第6个年头,也是她做妈妈的第7个年头。孩子健康成长,学生各方面优异,她的时间都从哪里来?

    “迅速后移的发际线就是答案呀。”骆静打趣说,母亲和班主任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举家住在学校,自己得以在两个角色间无缝切换,慢慢也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通点。

    骆静的二娃才五虚岁,这么小的孩子经常陪着妈妈上晚自修。一张小桌子,几张白纸,安安静静地在班里画画。到晚上8点多,孩子实在熬不住要睡着,骆静便将其送回宿舍,让同事帮忙照看下,自己则忙到学生们晚自修结束。

    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敏感、好奇、困惑多,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骆静为自己能扮演倾听者而感到幸福,因为长期住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她。

    “这就好比,孩子在家时不希望老妈唠叨,但看到妈妈在家,心里就会安定不少。”骆静感慨,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定海神针”。

    现在骆静所带高一的班级,她经常提醒自己,每个孩子背后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掂掂自己工作的分量,该有多重呀。

    高中生个体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理到了新阶段。骆静受到绘本启发,在班会课上开启了“骆老师读绘本”环节,通过模仿各个角色的声音,用与幼儿沟通的方式将很多故事读给高中生听。道理虽然浅显,却经常能把高中生逗乐,而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们一定程度减轻了压力。

    “这算是二孩妈妈做班主任的福利,可以接触到那么多青春期的学生,提前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陪伴孩子。”骆静说,在鄞江中学带着俩娃和一群娃的日子,注定会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因为生宝宝,骆静错过了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她依然努力提升自己。除了参加宁波市直属学校优质课评选外,今年她还在准备宁波市教坛新秀的评选。无论成绩如何,有一点骆静是很肯定的,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到了这个年纪依然在不断努力。因为她的细致管理和关怀,学生们的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在校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其实自己各方面压力都不小,但学校的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又有一群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事相互鼓励,感觉困难总能过去的。”骆静说,还要特别感谢家人,特别是丈夫给予的各种支持,让人生真的“齐美”了。

    俯身放平心态 用孩子的视角去育人

    “如果说,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称呼,老师——是阳光下最温暖的职业,那么,我一定是全宇宙最幸福的人,因为‘妈妈’‘老师’这两个天底下最神圣、最温暖的词眼高频率在我耳畔,一声声、一遍遍地萦绕。”

    袁秦环是余姚市姚江小学503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现在的她而言,身兼多职轻松转换角色并不容易,但恰恰是当了“母亲”后,更好地帮助她从事“教师”这个岗位。

    2007年,23岁的袁秦环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走上了三尺讲台,领着一群一年级的小不点们在菁菁校园里学习、游戏。刚出校门的她,当时比较偏爱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对那些捣蛋、调皮的男孩子总是特别严厉。

    其中有一个叫做小海(化名)的男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走神……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一大堆。袁秦环多次尝试和他父母沟通、交流,收效甚微。除了严厉批评外,她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直到自己为人母后。

    “因为身体原因,第二个孩子是在床上躺了四个月才硬保下来的。强烈的孕吐,对胎儿安危的担惊受怕……我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不由地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一个生命能平安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坎坷和不容易。”袁秦环说。

    等女儿“呱呱”坠地后,袁秦环看着身边躺着的这个红皮老鼠般的小人,前一天还在我的肚子里拳打脚踢,现在居然躺在我身边睡得香甜。那一刻,她理解了小海的父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自己的天赋。

    当袁秦环再一次看到小海时,开始重新认识面前的孩子。因为平时光顾着盯牢孩子的学习表现,却自动屏蔽了他的很多优点——人缘好,嘴巴甜,动手能力强……白白胖胖的小海很随和,特别笑起来可爱极了,弯弯的眼睛里盛满了阳光。

    袁秦环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小海及他的父母沟通,如多提醒、以好吃好玩的奖励换批评,让孩子变成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全面的孩子。即便后来她不再教小海了,孩子见到她还是很热情。

    “老师的价值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有传授品质和价值。我会继续坚持,俯身放平心态,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自己。”袁秦环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