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中地理教学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宁波市四明中学 胡迪

    随着地理新课改进入克难攻坚的深水区,与其关系密切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本文以宁波这座城市为载体,切入研究当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地理教学实际的主要路径,阐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未来发展的愿景,希望有助于乡土地理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及价值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指乡土地理素材中能够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有利于开展教学、实现教育目的的所有要素集合体。高中学生应当是家乡变化的亲历者、感受者和记录者,他们生于此、长于此,一呼一吸、一饭一蔬都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用乡土地理进行实际教学,将课堂置于现实社会情境中,帮助学生在分析中训练综合思维,在探究中建立区域认知,在研学中锤炼地理实践力,在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如下图。

    二、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初探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指导下,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追求深度教学、有效学习。为实现该目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知识有效渗透,将定点课堂与行走课堂有机结合,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实际教学,有助于催化陌生的知识结构融入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化有形的师生群体于无形的情境教学中,做到问题情境化、情境社会化、社会能力化、能力问题化等 “四化合一”,真正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习经历,现阐述四种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之中的路径方法:

    (一)开发课程资源,深化学生区域认知

    目前,高中实际教学中仍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对于地理空间认知的培育,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干瘪的,对知识的迁移更是无能为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搜集存在于学生生活体验、学校空间、社会环境中有利于开展教学的所有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并且将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乡土空间,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掌握地理客观规律,最终认识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心灵地图。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就是建立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关联的过程,是地理知识在区域中的集中体现,笔者尝试提出开发课程资源体系的路径,具体如下图:

    (二)巧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综合思维

    一方水土中,不仅有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还有交通、能源、市场、政策等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同时,这两大类要素之间时时刻刻处于相互影响状态。因此,对于每一类地理事象的辨析理解,综合思维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教师若是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进行情境创设、分析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主体、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三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去认识并欣赏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多角度探究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背后的奥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步训练综合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的研究,将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三种途径,具体如下图:

    (三)组织地理研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时期教育活动根本宗旨在于践行素质教育,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公民。在实践性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目标从原来的“两基目标”改为更加科学立体的“三维目标”,地理实践能力也成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如何将地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2016年,教育部提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建立一批研学基地,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规划之中,意在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锤炼地理素养。具体而言,研学旅行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校外研究性教学活动,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改革走向立体发展的重要途径[1]。

    但是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于地理研学旅行褒贬不一,主要分歧在于安全问题和费用问题。笔者结合教师访谈内容和相关研学实践活动的参观经历,认为将乡土地理与地理研学结合,改造设计成短线旅行,并且把实践地理安排在学校周边场所(如宁波市博物馆、天宫庄园、南部商务城、东部新城等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加高效集约地帮助学生推近及远,以小见大,消化吸收理论知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四)开展地理研究,培育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探究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没有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妄想征服自然而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问题屡见不鲜。生存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权利,而只有树立正确人地观念,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才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由此可见,地理教学根本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理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定点课堂教学和新型的行走课堂研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习得还可以依靠地理研究性学习等延伸课堂。在地理小课题研究教学中渗透乡土元素,联系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理解教材、掌握技能、应用知识,全身心投入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有效推动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在实际研究和理论知识的碰撞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知识安排地理课程从乡土志开始,从知识的本源开始,让地理学习更加接地气,这些生动鲜活的生活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地理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之“羽翼”,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淑梅。乡土地理案例与地理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