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探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易校名,九迁校址,跨越三个世纪生生不息

美术班恒强 其他特色课程齐头并进

记者蹲点宁波三中剖析“通识+特色”办学模式

美术特长生上素描课。

周旭帆同学在练习羽毛球。

学生们课余时间制作的陶艺。

同学们在机器人创客空间里参与制作机器人。

美丽的校舍。

    繁华的惊驾路上,一所江南书院建筑的学校很显眼,安静、素雅。她就是宁波三中。

    这个学校的美术特色班很有名,或许这是常人对它的认识。殊不知经过多年发展,体育明星在此“频频出入”;校园里随处可见用德语跟你打招呼的学生;这里的机器人实验室是宁波最开放的机器人创客空间……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已然形成趋势的背景下,三中的发展模式在当下已成香饽饽,这两年不断有省内外考察团“到此一游”。

    上周,记者蹲点这所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学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希望他们的故事能为大家通晓“通识+特色”的办学特色。

    □记者 章萍 通讯员 毛敏露 /文

    记者 张培坚 /摄

    “跟着老师的步调很踏实,培训班都不用上了”

    入学时不想让老同学知道,毕业时以三中为荣

    “刚到三中时,特别难过。不想让当时的同学知道我哪个初中毕业的,也不想让以前的同学知道我来了这里。”叶晨,目前为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初中毕业于宁波一所较为有名的民办学校,2016年中考,他被三中普通班录取。

    “当时挺难过的,但在毕业时心态完全改观。真的很感恩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在三中的3年,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思想更加成熟、志存高远的青年。最终,他以高考成绩642分被江南大学录取。

    “班主任罗冬芬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她的化学课很棒,以至于我对化学非常感兴趣,高考时也报了这个专业。当然,对她的感恩不仅于此。记得有段时间,我有点儿得意忘形,老师说‘不要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表面上打击,其实是对我提醒。”叶晨说,“三中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踏实,课堂效率很高。高一高二我也在外面上培训班,后来发现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更踏实,高三那年我就没有参加培训班了。”

    叶晨只是众多普通班学生的普通一员。记者了解到,为促进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三中与华东师范大学联盟,启动了“走内涵发展之路 寻卓越强校之计——以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为重点的学科教学研究”合作项目,聘请9位学科专家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顾问,每月都会对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和教研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在这几年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三中交上了一份鼓舞人心的答卷:近3年高考第一批录取人数逐年递增,从148人到197人,其中985、211、双一流院校录取人数超过同类学校。近两年,学生各级各类竞赛也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默默无闻女孩被八大美院之首的“央美”录取

    “特别感恩母校,让我的未来多了更多种可能。”因为疫情关系,大一学生宋亦瑶没有返回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宅在宁波的家里。5月8日下午,她回到母校转了转,记者在她曾经作战过的画室里巧遇到了她。

    小宋从小喜欢艺术,喜欢文学,也喜欢唱歌,但一直没有学过美术。初二时,因为面临升学压力,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父亲问她“是否要学一点美术”,然后指着家门口的宁波三中说,“以后可以考这个学校。”

    就这样,她跟着父亲学了素描、色彩,参加了三中的美术特长生考试,如愿入校。

    “我在班级里默默无闻,属于那种画画不是最好的,文化课也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学校美术班是最棒的,集合了宁波最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同学都满怀理想,脚踏实地在学习。”小宋认为,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是她最富足的时刻。“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那种感觉真好。”

    小宋从当年中央美院55571人的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踏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八大美院之首的 “央美”,学习城市设计。

    据了解,学校从1989年开始探索高中美术班“合格+特色”模式的教学实践,1992年正式创办美术特色班,1993年被列为宁波市首批教育改革试点学校,1995年成为首批省级综合高中。美术班至今已有31年历史,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数以百计的学生考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国内八大美院和全国重点大学艺术院校,大批毕业生在美术及相关专业领域颇有造诣。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和小宋同一个年级的,还有一位学霸级人物王子衿。当初她进入三中,并不是美术班学生,但在高一结束时,她转到了美术班。去年,她以联考95分、文化课616分、综合排名全省第10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录取。

    “这里颠覆了以往我对体校生的认识”

    教体结合,体育训练和文化课不再是矛盾体

    “感恩自己的学校,让我的未来有了更多种可能。”说同样话的,还有一位高二女生。初见竺捷,这是一位爱笑的女生,热情、大方。她是学校学生会主席。

    “她是我们学校的明星!”她的同学这样说。原来,竺捷曾获得浙江省运会网球团体第三名,单打第四名。省网球锦标赛单打冠军、双打冠军。

    她师从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网球队男队主教练李亚雄,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球童,还被邀请参加法网公开赛作为球童。

    为什么在学校里,她一直能接受师傅的教导?

    原来在2013年,宁波市第三中学就被命名为宁波市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小球)学校,2016年被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任命为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训练基地。所以,小球中心的教练也就是学校的老师。“这可能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资源,所以我很感谢学校。”这位已有7年球龄的女孩骄傲地说。

    几年来,学校开设羽毛球和乒乓球模块选修课,开发了网球、羽毛球基础技术等系列兴趣类特长课程,从成立体育社团到组建竞赛队伍,是教体结合的示范学校。

    因此,三中校园里聚集了很多“明星”,比如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双打亚军周旭帆,高个的他,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线。

    “我一直是体校生,三中颠覆了以往我对体校生的认识。这里的文化课老师非常体谅我们训练、比赛的辛苦,我感觉自己被尊重了。班主任老师一发现文化课掉了,就会跟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然后给我们开小灶。反之,训练退步了,教练也会主动找班主任协商。”周旭帆说。

    2017年,宁波三中官方微信曾推出一篇文章《有一种骄傲叫做:我的同学是谢千童》。作为宁波的高尔夫希望之星,他如今已成为国家队最年轻的选手。

    三中的“小球”,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学校致力于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近130人次在省级、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一个个小球运动员从三中走向浙江走向全国,也成为各高校争相“抢夺”的优秀生源。同时,它又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小球项目,从而推动体育运动从精尖化到大众化的普及。

    “我们的社团感觉越来越后继有人了”

    技术选考97分依然不满意的机器人社团成员

    “技术选考考了97分,还是考差了,我应该得100分的。”出此“狂言”的男孩子叫陈乐琰,高三学生,是学校上一届机器人社团的副社长。

    2018年12月18日,当时高二的陈乐琰与同班周子然、高一(1)班的杨骏天三位同学以中国赛区冠军队的姿态跻身国际舞台,在第二十届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菲律宾国际锦标赛上,以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喜夺国际锦标赛银牌。

    三个小伙伴来自不同的三个学校,从小喜欢捣鼓,来到三中后,他们因为爱好共同参加了机器人社团。现在,他们的获奖作品被收纳在宁波三中校史馆。

    “前年开始,我们学校就有招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特长生了,这个聚集效应就更大了,我们的社团感觉越来越后继有人了。” 陈乐琰和前任社长周子然开心地说,“我们学校机器人社团的氛围很好,学弟学妹们的感受也是不枉此行。”

    记者看到,校内除配备国家一类常规教学仪器外,还配备了VR体验室、数字传感实验室、机器人智能创客空间等,指导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拥有的设备,可以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最关键的是,这些设备完全向学生开放,有兴趣的孩子天天可以来这里捣鼓。”

    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特长生的培养渠道分为开设机器人选修课程和建立机器人社团两部分,机器人选修课程学分计入校园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相挂钩。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已有近200余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奖。

    “不一样的选择可以引向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这位男孩放弃了更好的高中保送机会选择德语班

    “选择了三中,是相信三中特色的多样化办学方式,这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前进方式,不一样的选择都可以引向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说这话的是张子扬,2019届德语班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宁波外国语学校的张子扬,原本可以保送到更好的高中,但是最后因为喜欢德国选择了三中德语班。目前就读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本科。

    高中三年,他创造了多项“第一”:德语班中第一位被德国精英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本科直接录取、全国DSD一级学校中第一位在高中阶段通过德国大学本科入学语言考试的学生。

    宁波三中自2009年创办德语课程实验班以来,至今已举办11届(每班不超过25人),已有八届毕业生,毕业生中近80%选择留学德国,合计赴德国深造137人。德语班也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了每届两个班级的大部队。升入德国大学的前七届118名德语班学生,几乎都在德国排名前50所大学就读,其中有83名在德国最著名的“精英大学”“TU9”和“U15”两大“大学联盟”就读,占出国深造学生人数的70.3%。

    要是没有疫情,这个时候是德语班收获的时候。查看去年的成绩,5月中旬已有37份德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纷至沓来!而今年,考试延期到了5月底。

    “还是很有信心的,虽然宅家,但是也比以往多了一段时间复习。”德语部主任告诉记者。在选择留学德国的十几名学生中,一位学生被汉诺威大学预科录取,这样的幸运儿在全国只有9人;有5位同学分别被波鸿大学预科、马堡大学预科和莱比锡大学预科录取;有10位同学被萨尔布吕克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和锡根大学直通车项目录取;几乎所有人都获得了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和北威州预科的录取通知书。

    校长说

    “通识+特色” 我们这样破题

    宁波三中始创于1868年,从宁波开埠之初的教会义塾,到如今典雅秀美的江南书院,宁波三中见证着近代宁波的兴衰荣辱。在150年的风雨历程中,三中七易校名、九迁校址,弦歌不辍,奋进不止,从教会学校转变成建国前全省著名的民主堡垒,建国后又从一所私立学校转制成公办学校,并成长为“全国特色学校”和“省一级重点中学”。宁波三中不但走上了一条追求进步、追寻光明的光辉之路,更走出了一条引领风气、开创特色的改革之路。

    当下,普通高中该如何实现办学目标的升级转型?又将在学生个性养成、能力提升等各方面,起到怎样作用?这是一个“国家级”命题。可以这么说,如果还是靠传统的方式去升学,那就和我们倡导的多元化培养的模式相违背了。

    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宁波三中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胸怀世界,多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联合国大厦设计者阮郇(询)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跃跃、路甬祥,两院院士陈中伟、陈亚珠、孙儒泳等都曾在此求学。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首创“通识+特色”的办学模式,开创美术、创新实验、德语、小球项目等特色课程,拓宽国际交流,一批学生被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录取,大量学生进入中央美院等著名美院深造,许多学生在小球项目竞赛、机器人创新教育等方面获得国家级荣誉。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通识+特色”的办学模式,来探索改变当下传统培养人的模式,改变家长的观念。求学、成才,真的不止一条路。

    宁波三中校长 王晓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