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度跨界:现象式教学设计新策略

——以红帮文化跨界教学为例

    方璐莎 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现象式教学的核心是跨学科教育,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以主题贯穿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的教学有效帮助孩子们探究地域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地方文化背后的意义,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此外,这种多学科教师、不同时空合作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泾渭分明的分科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全局的意识进行学习。

    因此,近几年笔者围绕着现象式教学,让学生挖掘奉化当地地域特色——红帮文化,学习美术、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一种跨学科“1+N”模式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围绕“红帮文化”的主题设计了“了解红帮”“尝试红帮”“创新红帮”和“展示红帮”四个单元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围绕不同的校园现象展开活动,根据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安排由易到难的现象式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以美术学科为主导,分别涉及语文、信息技术、劳技、数学等学科,分别从“领域跨界——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学科跨界——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时空跨界——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这三个方面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

    领域跨界——

    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

    在笔者的校本课程整合设计中,通过现象教学的方式开展多个领域学习的模式,采用主题、话题、活动的方式,聚焦红帮文化,关注与之相联系的生活与社会现象,从多领域实践应用的角度达成同一学科的串联。

    例如以五年级《裁缝师傅的家什》的单元教学,伴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对红帮文化了解的不断提升,教学过程由“欣赏感知、设计家什、制作家什、布置展示、师生评价”等环节,由原先“造型·表现”单个领域的学习逐渐上升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多个学习领域的统整。这种学科内部的整合从领域自身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强调的只是层次递进与系统获得。

    学科跨界——

    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

    课程整合是比学科整合、知识整合具有更广泛的概念内涵,跨学科的整合主要发挥学科素养在真实场景中的综合使用功能。立足美术课堂,学科跨界可以让原来的美术更加丰富立体,形成一个微型的整合系统,同时也为学生个体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平台。

    1.当美术遇上语文——增强学科人文性

    如在三年级《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旗袍设计的演变过程,教学片段如下:

    师:看看这几款衣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觉得开始的几件衣服比较宽松,后面几件就比较贴身了。

    师:原来是满族人为了遮挡风沙的大褂,变成当时时髦女郎争先穿着的旗袍。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意见和她的大致一样,就是感觉身体有多大,衣服就做多大。

    师:这就是红帮裁缝倡导的“量体裁衣”。

    生:它的袖口也由宽大变成紧身的短袖,甚至是无袖的了。

    师:起初,当时的女子喜欢穿宽松的、遮住身体的衣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后来,她们喜欢穿凸显身材的旗袍,这说明了什么?

    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美了,女性的思想也在发生了变化。

    生:她们的思想由原来的保守走向自信了。

    以上的片段融合了浓浓的语文元素,如“宽松-贴身、保守-自信、量体裁衣、体会服装变革下的思想变化”等,除了提升读图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也得以增强。

    2.当美术遇上数学——感性世界的理性美

    在三年级《走书社团的旗袍设计》一课中,教师为了引导孩子了解红帮裁缝技艺高超、能以目测带量,设计了“量体”的环节,具体环节如下:

    师:现代社会我们的衣服大都是妈妈购买的,可是你知道吗,以前的服装业没有那么发达,需要衣服了要怎么办呢?

    生:去裁缝店做衣服,那你知道做衣服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生:量体。

    师:老师今天要给身材高挑的王絮同学做一件衣服,你们能帮我猜一猜或者用目测方式告诉我她的腰围吗?

    教师请学生上台来,并用专业裁缝皮带尺测量王絮的腰围,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生:哇,这个腰围好难猜啊!

    教师适时引导:这些小伎俩难不倒红帮裁缝们,他们能做到“以目测代量”。

    以上环节,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碰撞中,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且有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的生活原型。以上环节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刚刚在数学课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周长的知识,于是设计了猜测腰身并测量腰围的环节,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红帮裁缝“用目测代量”的高超技艺。

    3.当美术遇上科学——艺术背后的科学知识

    如四年级《印染布料》一课,教师将事先调好的油画颜料、松节油和清水混合,用转印法将肌理效果表现在不织布上。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在一盆清水里倒入事先调好的红色颜料。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请学生这一次改为倒入黄色、蓝色的颜料,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

    (学生发现水和油画颜料的密度不一样,重量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油画颜料会浮在水面上)

    步骤二:教师示范操作,把浅色的不织布放入水中,学生发现:不织布浸到水中,出现了特别漂亮的花纹。小组尝试:请你选择不同的纸材试一试,哪种肌理效果最好?(A4纸、铅画纸、布料和不织布)

    (学生提出A4纸和铅画纸遇水容易破损,布料吸收颜料的性能不好,不织布是最佳的选择)

    油和水的密度不一样,因此在实验中会造成油画颜料浮在水面的“油水分离”的效果,随机把实验中呈现的肌理效果转化为美术的作品,当美术遇上科学学科,能让孩子们从科学的理解美术技法的形成,了解艺术背后的科学知识。

    时空跨界——

    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

    现象式教学,提倡跨越时空实现无边界教学,突破学校教育的地域限制,实现博物馆学习、艺术家进课堂、非遗进课堂等方式,实现时空的跨界。

    1.博物馆学习,拓宽“视野”的学习

    奉化的博物馆资源相对落后,这就给笔者学校的校本课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孩子们在多方打听后,由笔者与宁波服装博物馆、熨斗博物馆建立联系,多次带学生参观考察,并挖掘奉化区内有参观价值小型博物馆进行参观。

    在《走!去服装博物馆》一课中,笔者提议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而非走马观花,于是,学生设计了一张作业纸,在参观前、参观时和参观后这三个阶段,来完成表格,有的学生用文字,也有的用绘画形式,把所见所感描绘下来。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体会到奉化多元文化的来龙去脉,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艺术家进课堂,注入“新意”的学习

    笔者在多次走访百年服装老店——荣昌祥,与红帮服装第四代传人——王永华师傅取得联系,并拜他为师,定期邀请他来学校指导教学,与宁波熨斗收藏达人赵雪林取得联系,邀请对方拍摄视频介绍熨斗概况,并将宁波熨斗博物馆作为我校假日小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3.非遗进课堂,守住“传统”的学习

    浙美版六上第13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宁波这个区域来说,红帮文化是与我们美术学科关联最紧密的乡土资源。本课以欣赏红帮文化为主线,通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通过确定目标、初步感知、探寻表现、深化认识、体验成功和弘扬文化这六个步骤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基于现象式教学的红帮文化研究开展一年以来,开辟独特的美术“六步教学”的范式,让课堂回归生活,优化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了教师多学科学习的意识。学生们通过跨学科研究,也更为整体直观地了解到家乡红帮文化的由来以及发展史,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环境、历史、民间工艺对其产生的影响,领略红帮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