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全班学生认领适合自己的“职业”

用职业模拟唤醒学生角色意识

坚持一学期,学生们都有了责任感

班级牛奶管理员正在“指导”同学把喝完的牛奶盒压平记者 钟婷婷 摄

午餐工作路线 通讯员供图

    “我教高年级时,发现大部分孩子的主动性越来越低,只有少部分孩子仍然主动积极、充满自信,他们往往就是班干部。”当了7年班主任的周春芳说。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改变?去年,周春芳接手新的一年级,通过用职业模拟唤醒低龄学生的“角色意识”。她把这个管理心得做成校本课题研究,荣获2019年鄞州区学校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一等奖。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俞玮蕾

    唤醒角色意识 从“观众”变为“主角”

    周春芳是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201班的语文老师、首导。有9年教龄,担任7年班主任的她,发现在教高年级学生时,除了班干部,其他学生的主动性普遍偏低。“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孩子在班级里常常处于‘观众’的身份,是为别人鼓掌的人。”

    2018年,周春芳来到蓝青小学,成为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在蓝青小学“支持性德育”体系建构下,她希望探寻与之同频的班级管理办法。“我希望在我们班级里,孩子始终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参与者。自己事情自己做,班级事情大家做;让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班级工作,让学生在班级里体现出各自价值。”抱着这样的希冀,周春芳和该校导师团队们一起探讨,开始“除旧革新”的管理办法。

    为了让孩子们能自主发现班级问题,开学第一周,周春芳有意让班级呈现出因无人管理而导致的无序杂乱“原生态”:书柜乱糟糟,电灯电扇没人关,植物没水喝……一周后,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原来教室需要有人去做管理工作。

    班里共40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岗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周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始头脑风暴,分饭、分汤、领读、植物管理、桌洞整理、分牛奶、牛奶管理……最终明确30个工作岗位,还将工作种类分为就餐、整理、管理三大类。

    学生“上岗”,老师培训强化职业训练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确定“择业方向”,自愿认领适合自己的“职业”后,职业模拟正式启动。

    这些新上岗的“员工”总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周老师开始每周一期的“职业指导”,强化职业训练。有一次,分汤同学指出:中午讲台前面很拥挤,分汤的时候经常会被撞到。怎么办?周老师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改进办法,给出很多合理建议:没有工作的同学从后门进;分饭在教室后面,分水果和餐具分别在讲台两边,中间分汤;不同位置的工作人员走不同路线,避免“撞车”。

    “这些合理化的建议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的。在改进不足、解决困难的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孩子分享成功的工作经验。”周老师告诉记者,她让学生对每个工作进行模拟、讨论,然后把规范后的工作流程拍成微视频。“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互相观摩学习,在下学期的工作交换时,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工作流程。”

    每个岗位坚持一学期 学生责任感提升了

    岗位任期,为什么不是一周一个月,而是一学期?周老师说:“这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坚持做好一份工作的不容易。”

    低段孩子由于年龄小,做事持续性不长,工作时间一久,新鲜感就过去了。有些孩子就会产生懈怠,经常会忘记工作,甚至不工作。越是这样,越要让他们坚持。同时,通过自我评价、打卡、发放“工资”、进行工作致谢等方式,激励孩子,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提升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经过近两年的职业模拟,周春芳让每位学生在班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李杨(化名)同学在刚入学时,还是个“整理困难户”,桌洞乱七八糟,书包柜摆放杂乱,每天都会被要求重新整理。但是在他身上,悄然发生着可喜的改变。周老师告诉记者,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午饭后她经常看到李杨蹲在地上整理筷子勺子的身影,但这并不是他的工作。

    小家伙却一本正经地说:“101班是我们所有小朋友的家!虽然这不是我的工作,但我喜欢看到我们班餐具整齐的样子,而且有时候别的小朋友还会跟我一起整理,我们都觉得特别开心!”

    不止是李杨,现在每天总有不同的孩子把笨重的饭菜保温箱拖进教室;看完书随手整理书柜;请假同学的工作被抢着做;性格内向的牛奶管理员会向全班说明放置牛奶盒的要求……他们的责任感已经不只局限于自己的职责,而是心里装着班级,真正把自己当成班级的小主人。

    特约点评人

    宁波市教科所副所长

    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

    张立新

    从平等共存到共同创造

    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班级是孩子们共同生活成长的共同体,通过角色的分工、体验和历练不仅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习惯,更养成了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孩子们从平等的共存,走向共同的创造,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样的班级建设主要有三大意义:

    一是体悟并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班级生活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系统,有着天然的创造空间。在角色的形成和认领过程中,孩子的原有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倾向都表现出丰富的差异,由此而形成多元多样的启发、选择和促进,创生出班级生活的新形态、新物质、新制度。

    二是激活并锻炼多项能力。孩子之间分角色的共同合作不断创生新的基础、平台、资源和利益需要,进一步激活更高质量地表达与交流、问题解决、实践与反思等多种能力。能力是一个经营的过程,没有分工就不会有合作,没有活动就不会有更多需求的产生。小角色撬动庞杂的能力发展系统。

    三是培育并养成新习惯。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人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这后一种习惯则构成继续不断的生成,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孩子们形成通过共同地创造,不断发展能力的习惯,培育稳定性、日常性生活中的生长、发展、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如果活动再深入一些,进行岗位轮换和升级换代,把教育空间扩展到孩子的领导力和策划力等更丰富的层面,效果会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