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刺头”学生成了快乐的极速蜗牛

    ●他的故事

    无法融入班级 情绪“易燃易爆炸”

    他是班上的“刺头”,爱发脾气,隔三差五和同学吵架、打架,拖拉懒散。但其实,内心脆弱敏感的他,渴求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这位班主任巧解孩子心结,化怒为趣,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思考中快乐成长。

    □栏目主持人 樊莹

    在如今个性张扬的年代,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表现或许和班级日常规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成了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刺头”。

    这样的孩子,总是让人又爱又恼的。他们有灵动可爱的一面,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时不时给你来一波神操作。但同时因为太顽皮,总是破坏课堂纪律,妨碍其他孩子学习,令人非常头疼。

    晨读来晚了,作业干脆不写,一言不合就和同学打架,消停了一两天又捂着脑袋来我办公室……那时的小A,每天都有“故事”。

    时间一长,小A在班级群体中被否定,无法和谐融入。“老师,我不想跟小A坐在一起。”“我们不要跟他一起玩!”当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小A的坏习惯非但没有自我纠正,反而情绪“易燃易爆炸”,会和班上否定他的人倔强对抗,甚至歇斯底里地发怒。他像匹“脱缰的野马”,家长和老师的话,谁都听不进。

    ●我的探究

    小时候跟外婆住 在“糖罐子”里长大

    带着疑问家访小A家,在和他妈妈深入交流中我得知,孩子小时候跟外婆住,上学后才接到父母身边。外婆总是夸孩子,哪怕犯错了也舍不得责骂。小A在“糖罐子”里长大,耳边都是外婆的夸奖和鼓励声,确实能表现得好一些。 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发现他很多习惯和能力上的问题,会直截了当批评。小A接受不了批评,越批评越顽劣,到后来索性成了十足的“蜗牛”,情绪上也很容易受挫,生气。

    上学后,面对全然陌生的人和环境,适应能力并不强的他,一时间手足无措。孩子这颗被“蜜糖”包裹过的内心,敏感和挫折感更加强烈了,久而久之,不能用合适的方法和渠道来表达,只能靠愤怒的大爆发。

    等他适应了这样生气的感觉,他会习惯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采取这样的办法,接连造成和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冲突、学业上的困难。

    踩气球“疗怒” 情绪得到发泄

    家访没多久,小A又一次在班级歇斯底里地发作了。我把他带到隔壁活动教室,拿起纸巾将他脸上的泪水擦干,并递给他一杯水。

    没多久,他气呼呼的眼神柔和了下来,我拿出一个没吹过的气球,递给他。孩子有些讶异,刚开始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跟他说,把气球当成发泄的对象使劲吹,吹出所有的气。

    听完这话,孩子拿起气球鼓起腮帮子吹。可气球才吹到一半,脸上就露出了难为情的笑容:“老师,我好像没气了。”

    “我看不像,你肚子里的气肯定比这大出一倍。”我接着帮他把气球吹得更大,然后帮他扎好。随后,我又提了个要求,希望他踩爆气球。孩子又是一脸疑惑的表情,但动作没停,把气球放在地上,一脚踩了下去。

    当气球“嘣”的一声爆裂时,我告诉他,气球就像他的肚子,如果总是生气就会“爆炸”的。小A看看我,又看看踩破的气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积压的情绪通过沟通得到很好的发泄,小A开始说出了一件又一件令他生气的事情:明明很努力,妈妈却总说他贪玩;同学们总在背后说他动作慢……

    最后我们约定:既然这一次我们消灭了那么多生气和不开心,接下去要攒到爆裂一定需要很久,那就约定至少三天不能发脾气,他欣然答应。

    阅读故事“化怒” 反思中成长

    第二次心理疏导,借着一篇阅读文,在上课时进行。

    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很喜欢发脾气,他爸爸就给了他一盒子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要发脾气的时候就到后院的栅栏上钉一根钉子。后来,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要容易多了。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爸爸,爸爸告诉他,如果能每天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就到后院的栅栏上拔出一根钉子。

    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他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让他看那块曾经钉过钉子的栅栏。“你看,钉子虽然拔出来了,但是这些栅栏永远也无法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阅读练习结束后,我在小A的作业本上留下一段话:“小A,相信你也不是故意发脾气,我更不愿意看到你的生气像钉子一样伤害到身边的同学、父母和老师。如果你愿意,你就在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埋头抄写生字吧,你认真写字的时候最棒了,一定会让你忘了生气的事情。”

    小A过了几天回复我:“老师,我发现,我生气的时候写出来的字特别难看。”

    我给他留言:“是的,我也发现了,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什么都会变形,不光写字会难看,样子也难看,声音也难听,动作更会把人吓住的。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我收到的回复是:“生气真的很不好!”

    在这之后,我有意在班级阅读详解更多“化怒”的故事,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生气的故事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一次班会上,同学们围绕“如何好好生气”进行主题交流。集体的讨论中我点拨:其实有很多生气的孩子并不是他故意的行为,每一个生气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敏感的魔鬼和一个无助的天使,如果大家在他无法排解心中的情绪时多给他一些帮助,他很快就会好起来。

    渐渐地,班上的同学都发现,小A变了。晨读来晚了,会不好意思,回到座位后听得很认真。以前动不动发脾气,现在好像休眠了。接连几天放学,小A说什么都要完成作业再回家,不懂的地方,拎着没写完的作业主动找老师。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我俩在校园荷花池边相遇,他背着书包一路小跑,看见我边跑边喊:“老师,还差一点就赶上你下班啦,明天我要跟你一起走!”瞬间的感动让我消除一天所有的疲劳,我的幸福不正是如此吗?

    ●班主任说

    探寻孩子内心深处 “柔软”的渴求

    校园中,一些有“个性”的孩子由于在班级群体中被否定,会通过倔强对抗甚至歇斯底里的发怒,来缓解内心的不安。这样的负面标签一旦被贴上,以后想转变难上加难了。

    身为老师,需要透过孩子“对抗”的表面,探寻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柔软”的渴求——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包容和认可。

    苏霍姆林斯基说:“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对待这一类的孩子,我的办法是“化怒为趣”,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同时巧借游戏或故事创设对话情景,改变他原有的思考习惯,帮助他理解、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一次次趣味互动中,不仅小A的心理认同增强,就连班上的孩子也在成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和理解。用他的话说:“大家等等我,我一定能成为一只快乐的极速蜗牛!”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聂青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