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在上攀岩课上 学校供图 |
 |
学校的击剑体育课 |
 |
学生在体验道路交通安全 |
作为一所没有寄宿生的公办学校,在全市创新推出30多个品种的自助早餐;在传统体育课之外,将攀岩、击剑等特色体育发展成普及性课程。 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课程从学校延伸到父母和祖辈,特别开设女生课程、父母课程、祖辈课程。 视力防护中心的设备与眼科医院一致、检测数据与眼科医院互通;安全教育中心模拟交通、居家、生产等各种情境…… 这是一所真正将教育指向本源——身心发展的学校,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努力,如今,基于身心健康基础上的德育和智育也终于开花结果。2019年,其新艺+品牌作为典型案例在长三角德育创新论坛上进行推广;学生成绩近年来节节攀高,学校晋升为鄞州区优质学校行列。本周,我们走进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一探其身心教育的奥秘。 □记者 王伟/文 张培坚/摄 通讯员 吴辉峰 身 攀岩击剑等特色运动 进体育课 攀岩馆、击剑馆、24小时恒温泳池、视力保护中心……这样的配置曾让家长发出“这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的疑问。当然,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只是其配置,尤其是体育方面的配置比较高端。 “体育课上能玩攀岩,真的非常开心。”5月27日上午第三节课,706班的体育课时间,上课内容是攀岩。十多米高的标准攀岩墙,大多数同学20秒左右就能攀到顶。 “以前没接触过,这个学期第一次攀的时候两腿有点发抖,现在已经很适应了,非常喜欢。”同学开心地和记者说。 作为全国攀岩特色学校,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攀岩队成立已四年,队员在各类比赛中收获不俗,在去年第十八届市运会攀岩比赛中,就收获了五枚金牌。今年四年级的马弈凡是金牌获得者之一,一年级开始练习攀岩的他,如今,向上攀登,似乎已成了一种生活的姿态。 同一天上午,学校还有一节体育课是击剑。握剑姿势、站立动作、移动要点……来自佐罗盟击剑俱乐部的专业教练,带领孩子们一步步学习击剑的礼仪和要点。五年级的叶柏杨是学校击剑俱乐部队员,练习击剑已经两年,动作、体能加实战的训练,让本身运动基础不错的叶同学很快见到了成绩,在去年宁波市青少年系列赛中,获得乙组男子个人第三的成绩,团队冠军更是在多次比赛中获得。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该把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基于这样的理念,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尤其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开发了攀岩、沙滩排球、皮艇球、皮划艇、击剑等一系列特色体育校本课程。此外,学校还在公办非寄宿制学校中首创自助早餐,与眼科医院合办视力防护中心,安全教育中心模拟交通、居家、生产等各种情境…… 心 全新推出女生课程 还有家长课程 参与课程设计、邀请专家讲座、制定俱乐部活动……这个5月,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符亚文和心理老师丁岑维异常忙碌,因为学校要推全新的“女生课程”。如今,针对7-9年级初中女生的系列课程已经全部落定。下个学期,将推广到小学4-6年级。 亲子关系、学业压力叠加青春期因素,疫情之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受到关注,尤其是初中生。“根据我们的观察,这其中,女生的心理敏感度较男生又要明显,所以,我们才酝酿推出女生系列课程。”接下来,学校还将组建“阳光女生俱乐部”,面向部分有需求的女生,以每周一次沙龙的方式开展活动。 符亚文老师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除了一位专职心理老师,还培养了一批兼职心理老师。班级里面,每个班特设一名心理委员,每个月除了向心理老师汇报一次班级同学情况,心理老师也会不定期主动询问心理委员相关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往往能看到老师看不到的问题,设立心理委员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 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所以,新城实验学校还推出了面向家长的课程。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除了孩子们会领到新书外,家长也会领到学校发的一本书——《懂家教的好家长》。 “我们希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在校长陆琦看来,是否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步与否的标志。基于此,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推出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课程和活动。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最近,学校还将推出“新城陪你读本书”活动,通过对此书的梳理,列出10个热点问题,邀请此书作者、教育专家、家长代表和老师代表,分篇章陪家长们读懂重点内容。比如,因材施教的背后,是家长是否真的看懂了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家长指导孩子作业一片和谐,有的却鸡飞狗跳?这里面有家庭教育的方法存在。 校长说 身心发展 家校共育 成就最好的孩子 无论教育的形态和现象多么复杂,其目的都是指向人的身心发展。围绕这一核心命题,我们可以分解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通的两项基本目标——促进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成长。 关于健康,每一个母亲都有深刻的感触:在怀孕的时候,可能会对孩子的相貌、智力有种种期盼,而在临产的一刻,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希望出生的孩子是健康的。 教育在本质上是另一种形态的孕育,因此,无论何种形态、理念的教育,都会把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家庭教育中,聪明的父母在开发孩子的智力之前一定会借助各种手段开发孩子的身体,例如保障孩子的睡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陪伴孩子接触不同的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负责的学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一定会提供各种身体技能发展的平台,例如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及自理能力的培养。唯有在良好的身体成长环境中,孩子的德与智才会有协调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心智成长有两个指向:心理和智力的成长。心在前,智在后,不可对换。遗憾的是,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容易犯重智力而轻心理的错误。究其原因,可能在智力的表征更为显性,易把握,所以只要给孩子加加码、补补课,做一些提前教学的文章,孩子的智力表征就能有明显的变化,家长和老师们食髓知味,就更加注重智力的教育。相比之下,孩子的心理更为隐性,反馈周期长,专业性强,不易把握,家长和老师们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心理教育,最终导致了心、智发展的不匹配:有的孩子成绩不错,但是行为表现幼稚;有的孩子智力发展很快,心理却异常脆弱,甚至扭曲。 身心发展是人发展的永恒话题,家校共育是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期望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为我们的孩子谋划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陆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