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到学生就喜笑颜开的施国柱校长 |
 |
没有“官架子”的施校长很受同学欢迎 学校供图 |
教师会议上一本正经的他,看到学生就喜笑颜开,没事就在校园里遛弯捡垃圾,跟师生一起在操场上练“原地踏步”…… 省特级教师、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校长施国柱身上时不时出现“反差萌”,明明是一校之长,却没有“官架子”。孩子们见到他喜笑颜开,上来就是一个拥抱。 这是怎样一个有趣的校长?为啥在学生中赢得高人气?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有着32年教学生涯的老教育人。 □记者 樊莹 林涵茜 1 刚过30岁就当上校长 在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采访地点约在施国柱的办公室,布置简约不失雅致,墙上高高挂起一幅毕业学生赠送的字匾,上面用行书写了非常接地气的6个大字,“一辈子一件事”。 “一辈子守着一个目标太过‘固步自封’?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从小到大,我始终坚持做任何事要沉得下心,而恰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现在的我。”施国柱笑说。 1969年12月,施国柱出生在慈溪一户普通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重视教育。小学一年级时,为练一手好字,他拼命练习,指尖结上厚厚的茧。十来岁的孩子爱疯爱玩,他却坐得住,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成绩优秀,考中专时他被师范学校录取,算是半只脚跨进了“教育人”的门。学校里,除了主修的课业,他对相声、小品、演讲等文艺活动也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校里组建“笑一笑协会”,坚持每两个星期准备一台节目给全校师生看。他自成一派的诙谐幽默风格在后来做了校长派上了用场。 1988年学校毕业后,他先后在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和锦堂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当过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担任过副校长等职务。喜欢调动课堂气氛,有趣又不失严厉,这是当年那批孩子对他的评价。 1998年6月,慈溪阳光实验学校“应运而生”,在校学生以寄宿为主,采用“五四分段、九年一贯”学制。很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施国柱被推荐担任常务副校长,那年他28周岁。两年后,他正式转正为校长,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不为了做“大事”而“高高在上” 99%的原则+1%的灵活 2 似乎校长没有不忙的,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参加会议、处理突发事件、接待来访人员……但有意思的是,慈溪阳光实验学校的师生却经常能在校园里碰到“弯着腰”的施国柱。 雷打不动早中晚三次,高高瘦瘦的他在教学楼、操场、绿化带来回溜达捡垃圾,看到有学生从身边经过,笑眯眯地挥手打招呼。如此没有架子的校长,孩子们感到新奇,也有样学样跟在后面当起了小小卫生员。 “学校哪有大事情,管理学校就是99%的原则+1%的灵活。”施国柱认为,校长的角色该是教育思想的引领者、重要工作的决策者、决策的首席执行者。但同时,切不可为了做“大事”而“高高在上”,对身边的“小事”置若罔闻。 建校初期,施国柱全面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师生成长规律,集思广益,确定建设“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沃土”为共同愿景。以构建“阳光体验教育”为实施的载体,提出了“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成长”的主题口号。 “就像文明校园创建,光喊口号、唱高调肯定不行,学生就会觉得既然文明习惯这么重要,为什么老师们不带头做,就会‘差遣’我们?” 施国柱始终认为,有效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说教的,重要的是以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比如,出操必须引领学生踏着整齐的步伐进退场,但是很多老师都不习惯。 “一二一二……”突然有一天,站在最前面的孩子发现,面对他们的校长也开始跟着音乐大踏步起来。一天、二天、三天……原本旁观有些好笑的老师,也开始跟着抬腿摆手臂,到最后全校师生一起练踏步,干劲十足,没有学生再偷懒。 “你觉得好笑,我们习以为常,这就是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施国柱说。 3 积小成为大成 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校长 “关爱”一词过于泛化,具体到教育又绕不开。施国柱一直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学校将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分解为言行文明、勤思好学等七个方面,推行“七彩阳光卡”的评价办法。并对表现优异者授予“周阳光少年”和“月阳光少年”的荣誉称号。 除了阳光卡,学校还设置了班主任赏识卡、学部主任赏识卡和校长赏识卡,给表现优异的孩子鼓励。 就是这样层层递进的激励机制,曾经有学生嫌无用,把校长赏识卡当作飞镖扔到教室一角。嘴上不停嘟囔着,不就是一张卡嘛,1毛钱一张,不值钱的。 施国柱知道这件事后,决定第二天全体师生操场集会上,跟孩子们“好好谈谈心”。 “听说有同学把赏识卡扔进教室,还说这张卡不过1毛钱。错了,这张卡成本价其实只要8分钱。”话音刚落,现场一阵哄笑,施国柱一脸正经地说,“同学们,这张卡就仅仅是一张卡吗?这里面包含了校长对你的肯定,对你以后的学习和求职都有帮助。” “优秀的人会一直优秀,这张卡虽然是8分钱成本,但赋予的“含金量”是无价的。” 听着听着,台下的孩子点头如捣蒜,包括那个曾经不屑的孩子。他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心情日记,与全校师生共分享。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导,要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校长。 4 有人想“挖”他 但责任情怀使他坚持“深耕” 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名校长培养人选,宁波市、慈溪市两级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室首席导师,宁波市教育管理名家培养人选…… 从业30多年,施国柱获得一项又一项的业务荣誉。他主持研究的课题成果在宁波市级以上获奖13次,其中7次为一等奖。撰写的教学及管理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80余篇。带过的徒弟很多也当上了校长,有好些被评为宁波市名校长、骨干校长。 因为名声很大,中间好几次,有人“挖”他到宁波中心城区当校长,或从事教育方面工作,施国柱都婉言谢绝。 “学校的发展需要长远规划,10年、20年都不算久,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啊!粗放式管理是不可能使学校有持久、和谐的发展。”既然坐在这个位上了,就要好好干,有着责任情怀的施国柱始终在坚持“深耕”。 他做校长时经常到课堂“串门”,把听课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听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听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听全体教师的随堂课,以此来把握师生的日常状态,了解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关门办学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只有更多地走出去,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根据自身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融化,才能给学校工作增添动力、闯出特色,时时呈现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宁波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2019年宁波市中小学“智慧校园”、浙江省(2017-2018年度)教科研先进集体、全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健康促进金牌单位、浙江省放心餐饮单位、浙江省围棋特色学校等荣誉,与校长深耕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