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写给孩子的书信 受访者 供图 |
■《给孩子写信 双方都哭了》后续 孩子收到父母家书是什么感受?这是六一儿童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502班38名家长最好奇的问题。 有些写信把自己感动哭的父母,脑海中浮现子女看完信飞奔入怀说“我爱你”的场景,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现实是,有些青春期孩子在学校真情流露泪如雨下,回到家中故作坚强。面对父母询问,默不吭声转身回到自己房间。 父母摸不透孩子心理。于是,班主任林常绿又给学生布置作业,写篇读后感。在这些小作文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独白。 □记者 王冬晓 在校泪如雨下回家却是“面瘫” 四分之一的孩子对家长隐藏情绪和想法 “回到家,妈妈问我看了信有什么感想。我答不上来。其实我并不是没有感想,只是不好意思说,因为我希望我能把感想永远储存在大脑里,因为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读后感’。” “回到家,爸爸妈妈充满期待地问我看了信有什么感想,我是个好面子的人,爱理不理地说了句没感想,父母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来到自己的房间,我忍不住内心的冲动,把那封信拿出来又来回读了好几遍,泪水划过我脸庞滴在信上。”…… 这种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演完一部《甄嬛传》的状态,是不是熟悉的青春味道。 记者翻看38个学生的小作文,四分之一的孩子面对父母询问,不知怎么回答,或不好意思表露。 “这个作业布置下去,有20多个家长私信我,要看读后感,看完很震惊,说孩子们的表现和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林常绿老师也注意到,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很矛盾”。“你发个奖品,他嘴上说‘这也不怎么好嘛’,作文里都写‘心里美滋滋’。” 这在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宁波教育学院研究员徐晓虹看来很正常,是典型的青春期心理特点。“青春期有个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矛盾,孩子既想让别人了解自己,但又害怕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有种冲突和对抗。”徐晓虹说。 青春期孩子书写内心独白 有人发表独立宣言、有人发出灵魂考问 在小作文里,除了展示“摘下面具后的泪如雨下”,他们的主意绝对超前,记者看完惊呼“这帮孩子太厉害了!” 比如,有位女生开篇第一句话是“感谢妈妈生了我和小宝”,之后便发表“独立宣言”,向妈妈提出建议。 “我呢,今年已经虚岁12岁了,明年就可以独自骑自行车上路,并且我已经能自己玩了,部分生活已经能自理,至少一个人活着不会挂机,可你们老把我当小孩子……我希望您多读点心理学,更加了解我,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也不同了!” 这名小女生希望妈妈不要管东管西,告诉妈妈自己即将进入青春期,自己读了心理学的书后很有帮助。 感觉妈妈看完会“压力山大”,重拾书本“学习之后再出发”。 还有一个小学生表达“一个不感性的人看完信竟然感动哭了”的诧异后,笔锋一转,发出灵魂考问:“你们虽然工作很忙,几乎没有管我,但我想知道你们哪来的时间写信的……” 还有个女生讲述妈妈的种种付出,表达感恩和愧疚之后,用妈妈教育她的话来告诉妈妈:“你不是对我说过一句话吗?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我希望您也应该这样,明年你无论如何也要去当班主任,我会照顾好妹妹的。” 据说这位女生是学霸,妈妈是老师,前进的道路上母女一起奔跑,真是令人羡慕。 “很多家长看完很有感触。有个妈妈说,女儿从小到大没让他们操过心,一直忽略她,她就需要爸妈多一点的关注和赞美;还有个和儿子闹别扭的家长说,孩子主动跟妈妈聊了很多学校的事……”林老师说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效果很好,很欣慰。 家 专 观点 停留在低龄段教育水平的父母 人家怎么愿意和你交流? 首先要给林老师点赞!现在的环境和五年前、十年前不一样了,原本初一、初二才出现的青春期问题,提前到了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既渴望独立又需要父母关心;既渴望长大成熟,有些想法在大人看来很幼稚,这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所以会出现孩子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还有的孩子一边跟父母顶嘴一边默默流泪悔恨,还有的孩子独立思考能力非常强,你看小作文里的那些孩子,古灵精怪,如果父母还停留在一二年级的水平和他们对话,那人家怎么愿意跟你交流。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表示理解与尊重,学会“捋顺毛”,多鼓励少挑刺,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另外,之前用低龄段哄骗的方式对待青春期孩子,是不行的。提倡“肩并肩”教育,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掌握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以真诚换真诚,以心换心,才能赢得孩子的认同。 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宁波领军拔尖第一层次人才 徐晓虹 爸爸的参与 对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有帮助 这次儿童节家书,我也带动老公参与,给读五年级的两个儿子写信,一人写一封。因为我管得比较多,亲密的话经常讲,孩子触动不大,但是爸爸写的信,孩子就非常感动。 我做了20多年班主任,经验也多。我发现有爸爸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孩子,青春期心理波动没那么大,这是因为男人较女人来讲,更具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宽容精神、求知精神,这些特点契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平稳过渡帮助非常大。 我曾经在高段班级做过“好爸爸计划”,邀请爸爸参与亲子活动、家长会、好爸爸评选等活动,调动父亲的积极性,一年下来,效果非常明显,亲子关系改善,孩子在学校阳光开朗,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帮助。 宁波市第四届“百优班主任”,奉化区骨干班主任、优秀教师 林常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