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劳动意识渗透到每一根毛细血管中

——谈小学生劳动教育再植根的几点策略

    慈溪市龙山镇滨海小学 杨建达

    笔者曾做过一项关于小学生劳动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不到1/3,另外超过2/3的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甚至有1/3多的学生讨厌劳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懒得打扫房间、收拾书包、铺床叠被,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洗。这种种不良现象表明,学生缺乏的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

    劳动乃立身之本,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笔者从着眼育人目标,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多途径全覆盖,突出劳动的实践性、实施过程评价,提高劳动的自觉性等三方面进行阐述,让每一位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误区

    在学校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在现实生活运用的现象。有的学校即使有劳动课程,也缺乏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流于形式。学生劳动实践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劳动观念偏差,轻视劳动实践,不珍惜劳动成果。

    除学校外,很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担心孩子干家务活会吃苦受累。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生活依赖性强、服务意识弱、行动能力差。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再植根的对策

    (一)着眼育人目标,明确劳动的重要性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当地渔民具备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爱拼敢赢的品质,我们必须让下一代人继续传承、弘扬下去。由此,学校确定了以“缤纷三色 海纳百川”的办学理念,培养“四有”新人(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有像大海一样渊博的知识,有像大海一样刚健的体魄,有像大海一样奔涌的创新)为育人目标,加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二)多途径全覆盖,突出劳动的实践性

    经过几年尝试,学校的劳动教育已形成以学校为教学主阵地,以校外为实践主阵地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校内习得,重在引导

    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要落实劳动课程,开展校内劳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自我服务入手,掌握劳动技能

    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劳动内容,低段学生可从自我服务劳动入手,中高年级逐渐转为掌握生活技能等,进而学会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一门校本课程——《生活技能》。每个学期,每一位学生要学会4个项目,从一年级上学期学会削铅笔清扫地面等,到六年级下学期学会拼装电脑照顾小孩等,六年中共要学会48项生活技能。每一项目又有具体要求,如一上“清扫地面”的要求是:①正确使用扫帚打扫,会清扫角落里的垃圾;②会将垃圾扫入畚箕,并倒入垃圾桶;③及时倒垃圾,看到果皮纸屑要主动捡起来。

    此外,学校还利用拓展性课程,如巧手编织、创意手工、百变纽扣、绣绣家园等技能课,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领域,发展学生多样的劳动体验与劳动经验。

    (2)学科教学融入,激发劳动热情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教学中,要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教学中,要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激发他们的劳动情感与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进而借助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劳动习惯。

    (3)开展校园活动,培养劳动精神

    学校结合校园节日,设计一些劳动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校园“海之健”体育节的趣味运动会,学校把渔民劳作的场景搬到运动场中来,有沙滩障碍赛、拖船比赛、巧夹海螺、速串贝壳等具有渔民生活特色的比赛,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感受渔民劳作的辛苦。

    2.课外实践,重在体验

    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参与到各种真实的实践体验,实现书本知识和生活锻炼、知识积累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综合素养提升。

    (1)参与家务劳动,学会简单劳动

    学校大队部在每个寒暑假都会布置“我当一天家”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主动承担一天家务,做一家之主,体验日常劳动带来的快乐和辛苦。学生们买菜、做饭、整理家务、记账……学生们的参与意识、管理能力大有增长,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颇感欣慰。

    (2)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劳动感受

    学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给学生更多机会参与种植采摘、职业体验等不同的活动。比如,让一年级学生参加消防中队;二年级学生独自上超市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三年级学生参观宁波奶牛养殖基地;四年级学生走进红木博物馆,体验拼装榫卯结构的小板凳……

    通过一次次实践活动,学生们直接参与了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投身志愿服务,体会劳动价值

    学校大队部积极与社区联系,定期为社区清理、打扫,推动社区共建活动。如五年级家长委员会组织的“守护海岸线活动”中,学生们化身海洋小卫士,在海岸线上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垃圾清理劳动,每个人手中的垃圾袋最后都装满了。

    同学们还会去敬老院、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参加公益劳动和服务,学生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了从自理到自立的转变。

    (三)注重过程评价,提高劳动的自觉性

    1.海星综合评价:关注学生持续成长

    学校打造“海星卡”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纳入“综合星”范畴,根据学生在规定活动中的表现,如各类劳动实践、公益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都能得到海星卡。每周统计一次获星数量,与期末的评优评先挂钩。学校举行的每一次劳动竞赛,大队部也都会评选出优胜,对学生作以鼓励。

    2.劳动技能认证:展现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技能认证是学校针对学生劳动素养而设计的一种评价方法,以评价促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48项劳动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乐趣,促进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把每年五月最后一周定为劳动技能认证周,用来检验学生在一年中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导处对照校本课程《生活技能》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申报、组织考评等程序,评选出一批劳动小达人,并颁发劳动技能等级证书。

    三、小学生劳动教育再植根的再思考

    (一)随着数字化对教育影响程度的加深,如今的劳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从内涵到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地指向创造性内涵。面对这一趋势,学校劳动教育亟须刷新理念,要面向社会与未来,创新和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只有适应时代才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二)学校坚持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课程,用课程引领学生,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并且每一项课程都要扎实有效地开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课程落实到底,让学生真正地从课程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从而提高能力,收获成长。

    (三)建议政府部门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同时,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督导评价,让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总之,学校要为师生们营造一个热爱劳动的氛围,多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把劳动意识注进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