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选修课走近唐塔。 通讯员 张剑平 摄 |
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浩瀚的中华文明史,学什么?怎么学?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直面这两个根本问题,海曙中心小学经过几年打磨,构建了完善的中华传统文化“行·印”课程体系。2004年,获评全省首批文明单位,2018年,获评全市首批文明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正在与千年唐塔、百年书阁相依相伴的海小中,结出文明之花。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姚霞飞 “致敬老街”研学活动 一份份调研报告呈上老师的案头 今年以来,海曙中心小学推出了“致敬老街”系列研学活动,同学们在学校组织之余,又通过个人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亲近、了解、探究正在进行保护性改造的秀水、永寿历史文化街区。 605班的孙睿撰写了《传承历史文脉 彰显城市精神——关于宁波市海曙区鼓楼永寿老街区改造的调研报告》,获得了鼓楼街道和宁波市教研室专家的点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处于一个真实情境中,带着自己的思索,带着个性化的创意和设计,探究真实世界的过去和将来,于是学习就真正地发生了,能力真正地发展了,兴趣和奇妙就产生了……” 孙睿的同班同学葛周译,是甬上书法篆刻家葛夷之先生的后人,葛家的祖宅就在孝闻街伏跗室旁的一条巷子里。他在走进老街探访、听长辈讲述、查阅历史资料之后,写下了自己的研学报告。报告的最后,他说:“我没有关于祖宅的任何记忆,那些只字片语也都是从父亲和祖父口中得知的。但我现在身处小巷之中,似乎能感受到一点祖辈们曾经留下的‘气息’,那些模糊却又充满着文化与心灵碰撞的气息。那些曾经的时光,是我祖辈们的‘美好时光’,而我,希望能成为这些时光的守护者。时代在进步,但属于我们的文化艺术经典,我希望它们永恒。” 503班的冯悦涵感慨:“我逛过红墙灰瓦映衬的北京胡同,路过使馆林立的广州老城,钻过三月烟花笼罩的扬州小巷,而秀水街、永寿街——海曙区的两条老街,虽然在学校附近,我却总是匆匆而过。这次,我走近它们,细细地端详,感受宁波老街不一样的风采。” 传统文化“行·印”课程 在一次次行动中留下印记 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研学,培育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只要记忆存在,历史文脉就会绵延传承、历久弥新。 事实上,这样的研学活动,是海小传统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印”课程,由场馆系列和通识系列两部分组成,覆盖一至六年级。场馆包含天一阁系列、月湖系列、鼓楼系列,通识由节气节日和文学艺术组成。场馆系列,定位于走出去,即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区等各场馆,进行探究学习。课程内容设置,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按年级各分主题,按景物——故事——文化的脉络层层递进。 具体教学方式上,又包含了智、雅、健、美“四行、八策、十六式”。“智”行有调查报告、知识竞赛、文创设计、小小论文,“雅”行有故事会、小记者、编绘本、诵读会,“健”行有地标打卡、美食制作、手工技艺、研学之旅,“美”行有风光摄影、模拟造型、编绘小报、文艺演出等活动。 神童汪洙的故事,月湖人家的故事,甬上第一状元的故事,天一阁藏书的故事……讲故事是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宁波七千年发展历程中有着许许多多极为闪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形象化的宁波历史画卷,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故事会活动,学生在阅读故事、学讲故事、品味一帧帧动人历史剪影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风民俗之印,舌尖上的传统美食颇令人期待。学生理解了风俗背后的来历、含义之后,再品尝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食制作活动,通过学一学,动手做一做,掌握传统美食的基本制作技法步骤,在兴趣盎然中,食之味,文化之味也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一年四季,在海曙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时时上演。 场馆与学校携手合作 本土化特征明显 海曙中心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市中心城区,面朝天一阁、月湖5A景区,靠近鼓楼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学校传统文化“行·印”课程充分体现了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特征。 校长周汉斌介绍,受小学生年龄阶段及认知特点的限制,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化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化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场馆课程资源引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更加鲜活生动。一景一物背后动人的故事,成为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的重要依据和载体。 此外,本项课程研究还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化校本化实施的新路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如今,馆校携手合作,编写应用教材、拓展综合课程、强化讲解团队……在场馆中,一系列教育实践正在进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题、自己找资料、自己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把成果展现给大家。所有的活动设计强调了学习者的参与和兴趣,在体验中渗透文化教育,为一线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提升教师利用场馆资源的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教师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发掘场馆资源,为学生创造探究体验机会,丰富和发展了校内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