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盛龙教授提供的百慕大三角配图。
赵盛龙教授提供的带鱼配图。
还记得给小朋友下战书的那个科学家爷爷吗?最近,我们收到很多小朋友关于海洋知识问题的来信,赵盛龙教授都一一进行回答。经过挑选,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拎出来,一起来看看赵教授的专业解答吧!
□记者 林涵茜
通讯员 林彬
餐桌上的知识 钓上来的带鱼有活的吗? 都是深海鱼吗?
“科学家爷爷,我从来没有见过活的带鱼,书上说这是因为带鱼是深水鱼,从海里捕回来,带鱼受不了一下子的压力变化,就死了。但是我又看到舟山有带鱼海钓,钓的也是深海的带鱼吗?钓绳有多长?钓上来的带鱼有活的吗?”这是来自海曙中心小学的胡楠小朋友的一串疑问。
最近,她看了一本书,名叫《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的作者张辰亮用生物学的角度,对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一步一步推理分析,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
胡楠觉得这本书就像在破案一样,很好看。里面有一章讲到带鱼,她不禁有了上述的疑问。
“小朋友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也曾做过几次科普,看来还没达到理想的效果。”赵教授笑着解释。
为什么有“深海的带鱼”之说?这里所说的带鱼仅仅指我们菜桌上的常客——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带鱼是洄游性鱼类,据相关文献记载,它所“栖息”(活动)的深度范围为0米-589米。鉴于这一深度,许多人可能是“断章取义”,将其说成是“深海”种类。其实,我们平常吃的带鱼并非来自深海。
检查带鱼的胃含物,我们发现,出现最多的是一种体长在120mm以下,在东海中、北部浅海,数量众多的底栖小型鱼类——短鳄齿(Champsodon snyderi)。看来带鱼并不笨,因为在深海根本没东西可以“果腹”,而浅海丰富的饵料生物,则是带鱼等大型鱼类“聚会”的主要诱因。
那么为什么市场上的带鱼没有活的,或平时看不到有活的带鱼?
这是由于无论是哪种方式捕捞到的带鱼,几乎马上就死。由海底快速上升至海面,海水压力的变化,也有可能使其“内脏(鳔)”移位而外露——俗称“胀胶”,但据研究,这种可能性不大。导致其立马致死的主要原因,据分析是带鱼本身的性格太“烈”。所以,带鱼要进行人工养殖,关键问题是驯化。
神秘的海底世界
是否存在海底人?地球“寿命”有多长?
而来自奉化区的汪锐小朋友说:“我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亲戚,过年过节我们会去他家拜访。然后就会吃到好多海鲜,会见到很多没见过的海鲜。”
汪锐在看到报纸上在征集海洋问题的时候,跃跃欲试,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看到一个名词“太平洋百慕大三角”,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否真的存在?还提出一个脑洞问题:海底是否存在海底人?
赵老师对两个问题都一一做了解答。
“百慕大三角”原是指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千米。
由于这片海域经常发生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及推理方式难以解释的超常现象,因而到了近现代,它已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对此,许多学者也抱着科学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去揭开魔鬼海之谜。
其中,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向这片海域的深处投放一些深海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可以到达世界大洋最深的底部。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最后发现,“在大三角西部的深海区,岩浆具有随时冲破薄弱地壳的威胁。这种事情的发生毫无先兆,其威力之巨足够穿透海面,而且转瞬之间它又可平息下来,却不会留下任何证据。”赵教授说,连钢铁巨轮都能在瞬间被毁,海里还能有人吗?
余姚阳明小学的黄周烨小朋友说:“我想问科学家,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寿命?”
赵教授说:“可能你在玩《地球末日》之类的游戏吧,或许你看过卡梅隆的《阿凡达》、阿西莫夫的《基地》、白亚的作品《雏菊世界》等,但记住了,这些都是游戏或是科幻片。”“吐槽”之后赵教授还是认真地回答小朋友的问题。
寿命只是针对生物而言,地球是生物吗,不是,这原本就没有“寿命”的概念。但人类也一直在思考,地球是否具有生命?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提出,地球上不仅有一些与生物体构成较为相近的地理结构,且其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持也似乎能表现出类似于生命活动的特质。后又与美国微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合作,提出“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能够实行自我调节的“超生命体”。
在这个“生命体”中,我们常常比喻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潮汐是地球在呼吸等。但这些毕竟是科幻。
地球自发生至今,已有约46亿年的历史,这个“寿命”虽然很长,但据人类目前对天体的了解,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地球要或会消失。
考考科学家
小朋友们,我们等待你的“挑战”
相信科学家的回答可以解决小朋友们心里的疑惑。近期,《现代金报·宁波教育》将持续联合宁波青少年科技中心,邀请宁波小朋友们一起,打开你的脑洞,发挥你的想象,参与到《考考科学家》的活动中来。
爱探索、能探索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开始“像模像样”的研究。
科学家对很多小朋友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天他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和他说什么呢?播撒科学种子,“问号少年们”快给科学家出难题吧。
这期将是我们《考考科学家》系列的开篇,接下来还有许多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还有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下还有许多细分领域,一定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我们等待你的问题。小朋友们准备好“对战”科学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