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你看了吗?改编自宁波作家紫金陈小说《坏小孩》的这部短剧,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2的高分,目前还在持续刷屏中。热播剧总是引发热议与思考,在这个暑假刚刚开始的时候,由《隐秘的角落》引发的家庭教育发人深省。 高智商男孩朱朝阳“黑化”的背后,是母亲忙于工作疏于照顾,父亲忙于经营导致爱的不公的社会现实。朱晶晶骄纵、普普聪慧和严良仗义背后是非观的缺失……何尝没有身边孩子的影子呢?只不过小说和电视剧做了艺术处理,让矛盾冲突更加激烈而已。 是什么让一度胆小温顺的乖孩子朱朝阳渐渐变得面目狰狞?弄清了“坏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才能时时警醒,看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真如自己以为的那么成功。 □记者 王伟 马亭亭 制图 雷林燕 爱的忽视:单亲家庭 剧中最让人耿耿于怀的是天才少年朱朝阳,从奥数满分、有点内向的少年,到疑似操纵一起起谋杀案,给屏幕前的父母一次次暴击。 “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的朱朝阳,因为母亲在景区工作常常几天不回家,而父亲因为忙于生意加上再婚后宠爱小女儿,对这个儿子无暇顾及,这些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下的情况则是因为缺乏交流、沟通和爱的温暖,朱朝阳从来没有将自己遭遇的事情与父母分享。所以,母亲根本不知道朝阳遇见了从孤儿院里跑出来的严良和普普,不知道儿子卷入了一起谋杀案,不知道后续的种种。正是因为身为监护人的母亲对孩子‘隐秘角落’的失察,才无法在这么重要的关键时刻做出任何反应和改变。”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几十年的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宁波教育学院研究员徐晓虹,如此解读“隐秘的角落”。 徐晓虹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很多“隐秘的角落”,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学校的,还有来自青春期发育的。在亲子沟通良好、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孩子更愿意与父母分享各种“秘密”,父母也能更快地察觉孩子的变化;反之,缺乏爱与温暖的家庭,亲子沟通很少,孩子心里的“秘密”就更多,这样的秘密积累到一定时候,谁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事。 离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在离婚率居高的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形态已经不再是绝对少数。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遭遇了巨大的家庭环境改变,更加容易出现内向、孤僻、敏感,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极端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曙一所中学在对全校学生的心理排查中发现,情绪两极分化严重的十几位孩子多是单亲家庭,他们或者内向孤僻不合群,或者调皮捣蛋具有攻击性。江北一所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班上四十多个孩子,有8个是单亲家庭,她仔细观察以后发现,这些孩子相比较而言,更加敏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是最重要的营养,这方面的缺失,就可能导致孩子一系列行为的异常。这是采访中老师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共同的表达。 爱的缺失:隔代照顾 在《隐秘的角落》剧中,朝阳的妈妈内心其实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导致自己无法照顾儿子,觉得愧疚,她多次对儿子说:“妈妈想辞了景区的工作,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好照顾你。”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在儿子成长的关键几年中,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和爱的朝阳,已经在内心种下了缺爱的种子。所以,网友才说,这世上本没有坏小孩,有的只是有问题的父母。 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仅发生在单亲家庭。徐晓虹老师给记者介绍了一个曾经向她求助的案例。 那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妈妈来求助的时候,孩子表现得非常木讷,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面对别人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眼睛不愿意看着别人。后来,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去学校上学。直到老师联系到妈妈,妈妈才发现女儿的异常,不但不与人交流,还开始逃学。 徐老师了解到,妈妈是一名高级保姆,平时住在雇主家里,很难照顾到女儿,爸爸做着小生意,需要各地跑,同样顾及不到女儿。于是,妈妈把女儿放在奶奶家里,由奶奶照顾。妈妈想不通,由祖辈照顾的孩子不只女儿一个,怎么女儿就变成了这样自我封闭的样子,还开始逃学。 仅仅通过妈妈的讲述,徐老师只能确定这是一个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女生,但在奶奶照顾的环境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妈妈说不清楚,徐老师也不得而知。 后来,徐老师特意去了一趟女孩奶奶家里,结果了解到的情况让徐老师有点震惊。奶奶家房子很小,只有一个房间,中间用布帘隔了一下,两边各放一张床。比较特殊的是,这位奶奶刚刚再婚,徐老师可以想象,在女孩不愿意开口的背后,她每天所要经历的,正是导致她孤僻和逃学的“隐秘的角落”。 后来,徐老师就和女孩妈妈说,工作赚钱虽然重要,但如果因此毁了女儿的一生,这样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爱的不公:两娃问题的根源 在剧中,朱朝阳父亲对朱朝阳和朱晶晶爱的不公,也是看剧时网友发弹幕的一大热点。考了全班第一的朱朝阳,拿着成绩单去见父亲,父亲在牌友们的提醒下才发现儿子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很旧了,于是带着朝阳买了一双小白鞋。无比珍惜这双鞋的朱朝阳,却在走出商场时就遭遇了妹妹的践踏,天天有新衣服穿的朱晶晶,却容不得父亲给哥哥买一双鞋,非要上去踩一脚。被不公平对待的朱朝阳,令人说不出的心疼。 从开心到失落、难过的朱朝阳背后,站着的是一位爱的不公的父亲。后来,当女儿坠楼死亡后,拿着录音笔录下与儿子对话的父亲,直接导致了朱朝阳心态的崩塌。 相比剧中的朱朝阳和朱晶晶,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还是正常情况下的二胎家庭。在二胎家庭中,父母面对两个孩子不当的言行,也极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住象山的王女士最近有一个烦恼:家里两个孩子,6岁的姐姐和2岁的弟弟,本以为两个孩子可以作为玩伴,没想到他们非但没能玩到一起,还时常闹矛盾。 每次姐弟闹矛盾,姐姐总会被责备不够谦让。“弟弟还小,你要让他。”王女士会用这样的理论教育姐姐。可是,这并没有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弟弟眼里,姐姐就应该处处让着自己,哪怕是弟弟做错了,也会“恶人先告状”。而在姐姐眼里,母亲的处理方式就是“偏心”。 这还是小事。有一次,两个孩子在客厅沙发玩耍,爸妈一不留神,姐姐竟然把弟弟推了下去,弟弟在地上疼得哇哇哭。“我不想当姐姐!”姐姐也跟着一起哭起来,满脸委屈。 “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老大主动带弟妹的吗?”王女士疑惑了。 王女士还发现,6岁的姐姐,有时候竟然学着弟弟的样子撒娇、哭闹。“她可能觉得爸妈喜欢弟弟,所以也要像弟弟一样,无论行为上还是语言上,都变幼稚了一样。”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心育教研员余也冰说,像王女士提到的姐姐学弟弟撒娇、哭闹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姐姐。姐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便出现退行。 针对二胎问题,余也冰提出,在让大娃参与照顾和抚育二娃的过程中,要树立大娃的权威,不要理所当然让大娃干活,而应该是两个孩子一起长大,这也是一次珍贵的生命教育机会。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二娃后,父母更应该多夸夸大娃,比如表扬他能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穿衣,非常好,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如果一个家庭,对二娃的特殊照顾明显,其实对两个孩子都有伤害。姐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内心压抑会有阴影。弟弟将姐姐的帮助当成一种习惯,自身不知道奋斗、不懂得感恩谦让,容易成为一个不能接受挫折、自私自利的人。 爱的不负责任:骄纵溺爱 在《隐秘的角落》一剧中,相比“问题小孩”朱朝阳、严良和普普,骄纵过头的朱晶晶,反而更受网友们吐槽。无论是对父爱的占有欲、对哥哥朱朝阳的欺负,还是后来在少年宫面对普普警告与朱朝阳出现时失控的反应,无一不是一个被骄纵过头了的小女生,不被人喜爱的表现。 曾经有人对家长说:在家里不舍得管教孩子,那个没有教养的孩子走向社会,一定会有人替你狠狠管教。 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周艳老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她带初中一年级新生,在新生军训中,作为班主任的她发现,尽管军训很辛苦,但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认真,唯独孙同学十分显眼,动作不到位,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教官多次提醒无效后批评了他。谁知孙同学当场就说:“我不做了!不会!” 开学后,孙同学也是状况不断:上课时常讲话,作业漏做不做,课间与同学发生言语冲突……也因此被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和“投诉”。 周老师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经了解,孙同学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一起居住,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孙同学母亲脾气比较急躁,对儿子非常宠溺,金钱上随意满足。当儿子犯错误后,多数时间都是将责任推给别人,为儿子开脱。 “对母亲来说,感觉自己离异,对儿子有所亏欠,所以采取溺爱、用金钱补偿的方式,让自己心安,认为这样做,儿子就会感觉到爱。同时体现出另一种极端的‘保护’儿子的方法,帮儿子推卸责任,怀疑老师等。” “无论是不是单亲家庭,家长都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更不能什么事都顺着孩子来,过分溺爱的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周老师说,老师很难介入家庭内部,能做的只能从孩子入手,同时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专家 关注孩子“隐秘的角落” 这三点很重要 在教育心理学专家徐晓虹老师看来,“隐秘的角落”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有很多隐秘的角落。家长和老师有没有及时觉察到孩子这些隐秘的角落,直接导致了不同孩子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性格养成。往往,“问题小孩”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些隐秘的角落没有被发现,甚至是大人不当的言行,导致了这些“隐秘角落”的存在。 生活中,大人也会有各种无奈,比如来自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感情的压力等。哪怕再无奈,都不是冷漠对待孩子的理由。 徐老师特别提出三点:家长要尽可能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隐秘角落、老师要尽可能了解孩子在家里的隐秘角落、孩子青春期的隐秘角落要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家校配合共同建立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支持系统,才能让孩子在更加阳光的环境里生长。 那么,家长如何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隐秘角落呢?徐晓虹说,很多家长会有一个共识,当孩子向你倾诉在学校里遇到同学和教职工的不正常对待时,总是会首先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对孩子说“老师总是为了你们好,同学之间有摩擦是很正常的”等。但这未尝不是一个误区。家长首先要做的,其实是倾听、理解和共情。“你要知道自己是父亲或者母亲,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认真听他或她讲完,然后去觉察发生在校园里的隐秘事件,而不是急于去和他人站队。有时候孩子表达不清楚,家长就要在出现端倪的时候就了解清楚,再做出判断,采取合适的应对办法,否则,就可能悔之晚矣。” 老师如何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隐秘角落呢?我们常说,老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在徐老师看来,这样的定位也会带来各种问题。“事实上,老师把学生定位成客人家的孩子会更好。这样的定位下,老师就会明白,孩子只是来作客的,老师只是陪伴他(她)一段时间,只是他(她)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就能更加客观地去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当发现孩子存在所谓的问题时,就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来发现他(她)家庭里隐秘的角落,发现他(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并和家长沟通,采取合适的措施。”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很多成长的秘密,有些其实是正常的举动,却会给孩子造成相当严重的困扰,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没有觉察到,说不定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要及时觉察孩子这方面隐秘的角落,家长需要更多地学习和了解青春期孩子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在平时给予恰当的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及时觉察孩子在其他地方的隐秘角落,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支持系统。这些,都是探究‘隐秘的角落’非常好的角度。”徐晓虹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