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铁通车、完成珠穆朗玛峰测量任务、抗击疫情、一家四代接力守边、北京垃圾分类……在7月18日举行的北京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考试中,这些热点素材纷纷进入考题。(7月19日《北京晚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挂在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至今还在激励莘莘学子,要以心怀天下之大视野大格局,勤奋读书以学报国。北京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将诸多热点素材引入考题,其实就是在指引和强化当代中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事事关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时代是出卷人,最好最生动最精彩的答卷就写在大地上、印在生活中,体现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篇中。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社会是最好的学校,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使用的各类教材固然重要,社会生活这一部部“活教材”同样不可或缺。人人都是编纂者,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受教者和施教者,岂能丢掉了这些最具感染力的“活教育”形式?! 这些热点素材进入考题,既考察了广大中学生是否枯坐书斋死读书、读死书,也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现实、了解社会,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强大信心。 书桌,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校内外课堂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每名中学生都要做到身在教室而心在天下,方可做到打开思路、打开视野、打开胸襟,把“小我”融入“大我”,将学习作为汲取知识、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和圆梦手段,于点点滴滴中培育家国情怀,一笔一划地写好人生中每一份答卷。张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