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 神童

不要催着“后浪”变海啸

    宁波市第三中学

    教师 马宇婷  徐佳祺

    学生 胡夏梦

    主讲人

    不平凡的2020年7月,紧张激烈的中考、高考大幕刚刚降落,苦哈哈一个学期的考生扔下书包劈个一字马准备彻底放松的时刻,突然冒出了个有关“神童”的新闻,不知是让他们心生羡慕还是惊诧莫名?

    Part1

    谁在制造神童?

    7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传播。

    作为一个连题目都没怎么读懂的文科老师,我酸了。12岁,正常孩子,如果乖一点,应该是在上补习班学习;调皮一点,应该是在玩手机游戏。就连12岁的爱因斯坦,都还在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和代数;12岁的霍金,班级排名也只是个中游水平,不过总喜欢和别人谈论宗教和科学;还有12岁的比尔·盖茨,因为好多不良行为被父母带着去看心理医生。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被大家公认为“天才”的他们,12岁,也就不过如此。

    这个小学生不是后浪,是“神”一般的海啸。

    结果,吃瓜网友的眼镜哗啦啦掉了一地。15日晚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三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涉事小学生的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在科学网发布道歉信称,他过度参与了该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在此郑重道歉。

    原来这场“制造神童闹剧”的背后,始作俑者竟然是爹妈。古有方仲永,其父为利所驱,从而“泯然众人”;今有“仿”仲永,其父“倾其所有”,从而“鹤立鸡群”。当然,演技不精,被打脸就很难说。

    Part2

    为面子还是为孩子?

    其实,家长们的焦虑和面子,是有传统的。

    我们对神童的“膜拜”,由来已久。《史记》开篇便是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帝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这些神童于口耳中相传,与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具有与自然抗争的神秘能量。国家级神童,被视作“国瑞”,《三字经》里的刘晏就是这样的人物,8岁被唐玄宗授为秘书省太子正字(相当于国家文史馆的研究员)。

    古代还为制造神童设立了一套制度流程:尚未发明科举之前的汉代,“举孝廉”取士,专设童子科,衡量标准首选“孝悌”,并催生了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典型案例。隋唐开科取士,设童子科专取10岁以下神童,赐出身,给官做。宋代,制造神童的程序更为复杂,分上中下等。历史上,童子科到底取了多少神童?似乎没人做过统计,但神童做出的成绩,实在寥寥。反倒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为走捷径,弄虚作假的例子比比皆是。神童孔融长大后,除了搞些吊死问生的繁文缛节,无所建树。论文章,曹丕送他一语“理不胜辞”——辞藻华丽而说理不清,也算中肯。

    看来,制造神童是一种病,这种病只会让“仲永”一代代伤而复伤。

    Part3

    制造的是神童还是悲剧?

    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文章中写道:“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然而,天下有多少父母没有看到前半句——天才神童这大半是天赋的,更多的因为担心自家的天才“没有泥土,不能扎根,要像一碟子绿豆芽”,而自告奋勇地想成为“泥土”?但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沙土花生黏土麦”。当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什么的时候,就一味地用你认为最好的“泥土”,其结果可能就和最初的目标相去甚远。

    说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班里同学写的一段文字。“在我小时候曾被送去学习游泳,在父母眼里它好处多多,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掌握一项自救能力。但作为一个毫无运动细胞的运动小白,那一池湛蓝的游泳池水简直像要把我吞噬了一般。为了躲避游泳训练,我在短短一个月里装了不下十次中暑,即使在游泳池中我也想尽办法偷懒。所以,最终我并没有学会游泳,学会的是恐惧游泳和撒谎。”

    家长希望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可以理解,但是,从别处随便移植到沙土的大树,可能很快就会夭折。这是一种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家长。

    而另一种家长更可怕,曾看过一个演讲神童的视频,孩子的父亲让下面观众提问,并不时地在旁边鼓掌、起哄、带节奏。这哪里像是父女,简直像是马戏团里的训练师,对着自己训练出的能钻火圈的狮子,所表露出来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是可怜又可悲的,他们被高高捧上神坛,以为自己真的是神童。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平庸父母眼里拯救自己失败人生的救命稻草而已。

    在“利益”诱惑面前,孩子需要经过浇水、施肥,需要先生根再发芽然后慢慢成长的道理早已随风而去,因为获了大奖或者特长突出,就会有捷径可走,中考、高考就会加分,甚至特招。陈爸在道歉信中说:“此次舆情中,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虚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也真诚地恳求广大网友和媒体给予宽容和谅解。”但目前这个囧境的源头在哪里,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当然要鼓励孩子有奇思妙想,创造条件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若是为升学加分或铺就便捷通道,甚至不惜利用规则漏洞挑战社会诚信底线,就要认真反思家庭教育的意义了。

    “前浪”们,不要用力太猛,陪“后浪”奔涌在同一条河流就好,只要在往前进,又何必让它成为走得太快的“海啸”。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