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成波 通讯员供图 |
本报讯(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苏钧天)眼下,全球液氦价格持续飙升。作为核磁共振超导磁体的理想冷冻气体,液氦在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的用量占用全球氦气供应的近25%。然而自然界中氦资源含量极微,加之氦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全球氦资源中国仅有0.2%。因此,近年来全球各大科研机构和磁共振生产厂家都不遗余力探索研发少液氦乃至无液氦超导MRI系统。 令我们振奋的是,近日,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高思超导技术有限公司、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联手攻坚的2019年科技部重点项目“1.5T无液氦低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 “我们成功研发1.5T-Alpha全身型无液氦超导磁体,现已稳定运行了一年,证明该技术的可行性。”项目课题负责人,宁波诺丁汉大学医学影像中心主任王成波告诉记者,这台超导MRI磁体以成本低、安全性高的铜带代替原来的冷媒液氦,通过直接传导冷却技术制冷。团队自主开发无液氦磁体结构设计、超导开关设计、超导结头设计、冷却网络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使得医用MRI系统彻底摆脱对液氦的依赖。 按照测算,如替换常规磁体,可节省60亿元液氦费用。项目成功后 5年内磁体预期销售收入约6亿元,MRI预期销售收入约5亿元。 目前团队正在全力研发一套1.5T可旋转双姿态(躺卧姿或站姿)无液氦MRI,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台临床可用的全身型可旋转MRI。这台机器有望在明年落户宁诺,与中心现有的 MRI设备形成研究矩阵。“诺丁汉大学医学影像中心闻名世界,其创始人彼得·曼斯菲尔爵士建立欧州第一台全身型MRI,于2003年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我们也希望跟随前辈的脚步,在宁波分中心为MRI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据悉,王成波和他带领的团队还在研发可移动部署MRI,得益于无液氦MRI磁场可以轻易的开启或关闭、不需要失超管、无爆炸危险,这意味着无液氦MRI可以在狭小或封闭的环境中安装、使用和运输,可用于舰载、车载等场合中,这将大幅助推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