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男 杭州湾新区世纪城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教育评价现代化,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勉励学生共同进步,争取获得更大的学习效益。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让评价落到实处 期望和美能产生奇迹。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尤其是孩子对于自己的了解往往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仿佛一面镜子般折射着他们的形象。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给予期望和肯定,那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因此,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不断激励、认可中建立起应有的自尊,其自身也会更加积极向上。 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而教师通过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力量。激励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主动地去肯定自己、提高自己。笔者认为,做到有效激励需要落实以下几点: (1)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一堂语文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准备课堂内容多么精彩绝伦,更需要教师细心观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并及时做出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使用“你很好”“你很棒”这样的敷衍、枯燥的评价语时,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当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精准、有失恰当时,即便是再优美的语言,都将变得苍白空洞。在低年级段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孩子对于趣味十足的课堂饶有兴趣,也踊跃发言。但有部分学生常常会害怕批评,怯于表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判断力和观察力,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内容进行认真倾听,对课堂信息进行及时捕捉,并作出合理恰当的回应和反馈。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要敢于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明方向。[1]但是,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利用讽刺的语言评价学生,而是需要灵活利用巧妙的语言,促使学生对自身的错误进行认识,并能主动地去改正错误。 (2)灵活运用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让口头评价语言具有一定启发性,使学生通过评语能够发散思维,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除了使用鼓励性的口头评价外,教学过程中辅之表情、动作等无声的评价方式也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认可。一次点头、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喜欢的眼神、一张红苹果贴纸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影响。在一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评价都有着一定的期盼。学习拼音时,笔者试着结合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和全班集体鼓掌的形式去鼓励拼读有困难的孩子。“棒!棒!你真棒!”鼓励性的语言配合着气势十足的掌声,被鼓励的孩子也会情不自禁地自我肯定。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全班同学的认可时,课堂学习也随之变得投入,举手发言也更为积极。 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评价语言,这样的评价并不是苍白空洞的,而是根据特定教学过程引发的。灵活运用评价语言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真情实感用心对待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首先要明确课堂评价要以生为本。因为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应将自己的私人感情以及课前情绪带入到课堂评价中,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倡“赏识教育”。然而“赏识”并非是一味表扬,教师在评价时唯有付真心,方能获得学生的用心。一味地使用“很好!”“真棒!”这般敷衍式的评价语,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课堂评价失去期待感。因此,老师的评价用语要真情实感,尽量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学生褒奖,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此外,评价用语更要实事求是。也就是说,激励并非空口无凭,而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真实、有效的激励。 运用妙趣横生的评价语 激发学生表达欲 妙“评”生花,妙“语”如珠。运用妙趣横生的评价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趣味盎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语言情境,运用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学生进行有效且有趣的评价。以此构建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评价语中有所思,有所得。从而爱上语文学习,乐于表达课堂观点。 例如,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文时,笔者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开火车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朗读的积极性,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写狐狸被老虎逮住后“眼珠子骨碌碌一转”,马上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紧接着“扯着嗓子”发出反问。学生对这番有趣的形象有着很强的表演欲,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进行激励式评价,然而仅仅用“很棒”这样的鼓励对待孩子们表演时的用心尤显不足。在学生表演狐狸后,笔者用上“哇!你可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呀!”这样趣味性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趣味性的评价语,一方面契合了趣味十足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行针对性评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是一个个平等的个体,是一张张等待被涂满色彩的“白纸”。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截然不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优生”的优秀不言而喻,但是也有缺点;“学困生”学习困难,但不缺乏闪光点。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重新协调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语,但是学习的过程因人而异也因事而异,在进行评价时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评价。 (1) 关注纵向差异 课堂评价的使用,应根据所评价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高年级课堂上评价语言丰富优美,而面对低年级学生,评价语言则简洁明确。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仅仅只用简单的一句“你真棒”,高年级学生将不以为意。因为简单的评价语于他们而言效果甚微。所以在对待高年级学生时,评价要做到“一针见血”。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同时让学生认可并改正自身的不足。 与高年级学生不同,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和理解能力都较为薄弱。有位高年级段教师初次给低年级段学生上课。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你可真是诗一般的女孩”“你的领悟力真强”“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等语句,学生听后一片茫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却能让他感受到成功。因此,“因人施评”很重要。 (2) 关注横向差异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因此,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个性不用的评价语。 针对学习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的同学,教师需要慎重表扬,在其努力思考并获得知识后可以给予赞赏,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其身上闪光点进行发现和挖掘,适时“推一把”。针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只要其有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老师都需要及时给予其鼓励和表扬,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妙“评”生花,妙“语”如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妙趣横生的评价语能让课堂更加活跃,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积极参与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更新评价理念,掌握先进、科学、高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与策略,不断地积累教学、评价经验,在创新中改善,在实践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刁梦.《让语文课更有“味”—分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B].读与写,2020(04) [2] 张 鸿.《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三步曲”策略》[A].教改。教研,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