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三十而已》正在热播,女主角为了让儿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费尽心思,引发不少人感触。 现在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孕期就开始胎教熏陶。上了幼儿园就希望到双语幼儿园,或者一口气学几门才艺,全力做教育投资。 因为,一切都要快人一步,否则就会被其他人甩在后面,原本我也很理解这样的心态,直到…… 孩子的故事 生活被兴趣班、补习班填满 某天一早,欢欢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请假,开门见山地说:“孩子不想上学了,请假在家休息几天。” “孩子生病了吗,哪里不舒服?”我担心地问,脑子里快速回忆欢欢是不是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闹矛盾了,或者是老师哪里做得不好。 “不是。”欢欢妈妈解释,“现在不是大班了吗?幼小衔接多么重要,小学有数学、语文、英语几门主课吧,我就给她依次报了拼音班、书法班、数学班、英语班,原来的舞蹈课也不能落下,因为报的课程有点多,只能掐着时间学习。” 欢欢妈妈说,每个礼拜一三五拼音,二四六舞蹈,还有数学、书法、英语只能安排在双休日了,时间实在不够用啊,“这几天欢欢说累,不想上学,就请个假让她好好准备下傍晚的课。” 我听完有些沉重地放下电话,后面几天,欢欢果真没有出现在幼儿园。而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内发生了好几次。 我的观察 孩子满脸疲倦,已有厌学情绪 欢欢每次来上学,总耷拉着脑袋,满脸疲倦。我关心地问:“最近这阵子你在家里干什么呀?”她总是回答我:“在家学东西,每天数字、英语、背诗歌……妈妈老说我学得慢,还得挨骂。” 成年人上班都有休息日,一个六岁的孩子竟然比成年人还忙碌。我不由语塞,蹲下身给了她一个拥抱。 考虑到先前欢欢妈妈的态度挺坚定,我试着联系欢欢爸爸,旁敲侧击地了解孩子近况。欢欢爸爸委婉地告诉我,他平时工作比较忙,以前爷爷奶奶带孩子,管得松,也很宠溺,孩子说累了就不去做,不喜欢就放弃。 但到了大班,欢欢妈妈发现朋友孩子都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补习班,学得有模有样,这下急坏了。她把工作辞了,全职在家管孩子,给欢欢一口气报了八九个班,有的长期,有的短期,每个班都紧盯着,做得不好就大声指责,不给孩子松懈的机会。 有时,欢欢的爸爸和爷爷奶奶看不下去,也会在旁边劝,但欢欢妈妈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家不学不就慢人一步了吗?” 虽然,这个行为的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看着孩子在园里的状态,我隐隐感觉到,孩子因为学习被逼得紧可能引发厌学情绪,家长们却把这一细微情绪变化当成一时撒娇或不听话。 我的行动 上门家访做记录,与家长面对面沟通 进入大班后,班上相当一部分家长认识有误区,总想着“加速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们总担心孩子等不起、输不起,现在心软,废掉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但为什么别的孩子在补习后状态还可以,唯独欢欢不想上学了?趁着家访的机会,我来到了欢欢家。果然,其他孩子家多多少少都有玩具积木,而欢欢家里只有英语书、数学本、古诗堆满了客厅。 当我上门家访的时候,欢欢正在背诵古诗,欢欢妈妈督促她“背不出不能吃饭”。欢欢爸爸、欢欢爷爷奶奶则在客厅看电视,对于管教女儿的行为没有吱声。 “家长焦虑情绪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这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临走之前,我提了个小建议,孩子在起跑线上宛如搭建一个高楼大厦,可能孩子现在搭建地基是比别人快一步,但都是大人在监工搭造,等到需要自我建设的时候,孩子没了背后的督促,可能后续就不行了。欢欢妈妈若有所思。 家访结束后,根据评估结果,我开始在家长群中每周不定时发一些科学育儿信息,提醒家长做好自身的调整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适当调整孩子作息去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陪伴幼儿的过程应有父母共同而理性参与。随后我不定时电话回访。 她的改变 放慢节奏,脸上笑容多了起来 我还给每一个孩子做在园记录,包括欢欢。从学习、玩耍的状态,到吃饭、睡觉等状态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 欢欢的状态很两极化,在幼儿园里很开朗,和老师、小伙伴有说有笑,但回到家就是另一个模样,提不起精神,情绪也低落。一段时间后,欢欢妈妈也渐渐注意到这一点。 “我也感觉到,孩子最近情绪变化有些大。”欢欢妈妈主动找到我说心事,“孩子对于我给她安排的事情,第一条件反射就是摇头、不耐烦,学得也不用心,能偷懒就偷懒,效果非常差。” 幼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陪伴?父母在亲子陪伴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给出的建议:“其实对于孩子而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孩子小的时候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培养孩子的眼界,从生活中去学习,让他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不知不觉就学到了远超书本的知识。” 我给欢欢妈妈提了个建议,与其把大量时间都用在补习课上,不如换一种方式,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时光,阅读绘本听读故事,踏青看看季节的变换,做做亲子游戏陪伴孩子成长,让时间慢下来。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不用逼得那么紧,孩子自己会产生兴趣。 庆幸,后来欢欢妈妈做了适当调整,减少了补习班的数量,欢欢爸爸也会参与进来,不做“旁观者”,一段时间下来欢欢的状态好了很多,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班主任说 尽管现代教育也提倡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孩子大脑的生长,但过度超前和过度超量,都会适得其反,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欢欢妈妈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欢欢的年龄,让欢欢像个陀螺连轴转个不停。其实,家长们可以试着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在每一天每一秒中体验这个世界的新奇,主动去探索发现好玩的事,调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科学的思考者,做生活的小主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家长们不妨慢一点,一步一步陪着孩子稳扎稳打走好自己的步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此栏目面向广大教师长期征稿,征稿要求:3000字以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某类问题孩子的教育案例,达到启迪同行、引导家长的作用。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2@qq.com(邮件主题请备注栏目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