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奕琦(右)和田骐嘉(左) 受访者供图 |
B同窗六载 他们双双被香港高校录取 解压方式是幻想成为历史名人 他们是从蓝青中学到鄞州中学六年的同班同学,有一段时间还曾同桌过,如今又多了一个缘分:共同被香港的大学录取,一个将去香港大学,一个将去香港科技大学。他们是刚从鄞州中学毕业的高考生田骐嘉和石奕琦。因为孩子的原因,两人的父母也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看得多了,他们有了广阔视野 数学140分,英语135分,物理97分,化学100分,技术100分,这是石奕琦六科高考成绩,但是,令石奕琦有点不开心的是,这次语文“翻车”了,只考了98分。 总分670分,石奕琦和父亲并不是很满意,不过,对于香港科技大学,还是心仪的。而总分考了660分的田骐嘉,多次跟记者说,班上还有成绩更好的同学呢。 从孩子上高一开始,石爸爸就开始搜集各个高校信息。“他们高中学习那么忙,不可能有时间去了解学校,做家长的这方面有能力就要做好参考,当然最终也要看孩子的兴趣。”高一、高二的暑假,石爸爸带着儿子走了昆山杜克大学、香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多走多看多听,确实增长了石奕琦的见识,开阔了他的眼界。田骐嘉妈妈也很认同这一点:“有可能的话还是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面试,我们1月份参加香港大学的线下面试时,感受很明显。当时和儿子同一组面试的有一位上海的学生,当时儿子就说他的英语交流能力太强了。现场感受到差距,这对他也是一种刺激和促进。” 正是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就算拿到通知书,两人也没有在这个假期里放松下来。石奕琦说:“我最近在学习繁体字和粤语,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田骐嘉说:“我的英语口语有点薄弱,最近在做这方面的练习。” 令记者惊讶的是,刚确定大学的石奕琦,已经在思考硕士要读的方向和学校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是我大学阶段需要奋斗的目标。120年前,爱因斯坦就是从这所大学毕业的。”有意思的是,在石奕琦的校园卡上,因为嫌弃自己证件照拍得不够好看,所以他从历史书上剪下爱因斯坦的头像贴了上去。这或许是一个巧合,却也颇有意味。 共同的偶像,共同的学霸气质 说起自己的偶像,石奕琦和田骐嘉互相看了一眼,然后笑了起来。原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偶像——学长江元旸。江元旸是鄞州中学2017届学生,在第5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金牌,并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 江元旸不仅是老师口中的传奇人物,更是田骐嘉和石奕琦一直追赶的江哥哥。江元旸的父亲与田骐嘉的父亲是同学,两个孩子从小就认识。田妈妈回忆道:“我们有一次去爬江西的武功山,江元旸除了爬山,其他时间都在看书学习,连车上的时间都不放过。”江元旸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状态给了田骐嘉很深的影响,也让田骐嘉对数学产生莫大兴趣。 除了拥有共同的偶像,两人还有一个相似点:自律性很强。 “孩子从小就挺自律的,到了高中学习上我们基本不用操心,初中的寒暑假,我和他妈妈都要忙着工作,他一个人在家,自己学习刷题,不需要担心玩手机打游戏的问题,很省心,我们也没给他报过培训班。”石爸爸这么介绍儿子的学习情况。 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解压方式 说起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两位好朋友却有较大差别。受父亲影响,石奕琦在幼儿园时期就喜欢玩电子积木,小学时候常常会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电子产品研究电阻电容。到了高中,石奕琦参加机器人社团,高一还去北京参加机器人大赛,在七选三的课程上他也选择技术。他还会制作一些小玩意儿,例如发光的彩灯、用于提示收衣服的下雨报警器等。 与石奕琦喜欢研究电子产品不同,田骐嘉喜欢历史,尤其喜欢听袁腾飞讲历史故事,高一高二的课余时间常常以此来放松自己。田骐嘉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遇到无数困难,但他都坚持下来,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他训练军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确实厉害。但是我分得很清楚,历史只是我的课外兴趣爱好,它既不是我以后专业的方向,也不是我7选3的科目。”这就是理科生冷静的思维。 高中学习顺风顺水的石奕琦,在初中也一度有过很大的学习压力。“压力大容易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个时候睡一觉对我来说是比较好的解压方式,就算睡不着也没关系,静静躺着就行,躺着把问题想清楚,想清楚了就可以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而田骐嘉的解压方式则非常有趣,“我会想象自己是古人,比如司马迁、苏轼,如果是他们,遇到困难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事实上,他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多了,既然他们都能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就不行呢?自己想明白就好了。” 分 享 给学弟学妹 经验 知道记者要采访以后,田骐嘉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一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 关于临考经验 1.端正心态。不要因临考前的考试失利而丧失信心,也不要因临考前的考试顺利而忘乎所以。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也是心态。心态的好坏极大影响考试成绩。比如我报名香港大学时,以当时我的高考成绩和英语水平,我认为成功的希望不大,但我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也可以是别人给自己的),最终出乎意料地获得offer。 2.适当刷题,保持手感。在我看来,即便是考试日的前一天,也要保持练习强度。比如我的首考,因为考前的题量降下来,题感就没了,首考就不理想。 3.平常应多接触一些偏题,难题和怪题,做题不在多,在于精。吃透解题的方法和出题人出题的思路之后,做题就变得稳操胜券,即便题不是完全会做,也能为你拿到大部分分数。比如高考数学的解析几何题,考试时一开始束手无策,但是通过平时解解析几何的步骤和方法,写出大致框架,最终得分还是令我十分满意的。 新高考情境下的学习规划 1.七选三选课时,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适当兼顾大学专业志愿填报的科目限制,不能为了专业而在选考中丧失优势。比如经过两个学期的挣扎,我放弃生物,改选地理,虽然因此不能填报很多医学类专业,但是试想如果迁就专业的就业前景而选生物的话,我想我的分数达不到现有水平,在这考生密集的分数段里,这意味着竞争力的大幅下降。 2.高一的时候,所有科目都要勤奋学习,政史生侧重识记,物化地侧重理解,不因懒得背就不选政史生,不因脑袋疼而不选物化地,如果该科成绩一直很稳定,不妨将其考虑成为选考科目。 其他想说的 1.接触电子产品无可厚非,因为它们本来就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因此荒废学业,就得不偿失。平时我们应该给每件事定一个优先级,高的先做,低的后做,身边的人监督,这样学习节奏能够更好把握。 2.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考试,失败经常发生,但我们不能自暴自弃。 3.敢于和老师、家长沟通,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如果上课枯燥无味,毫无用处,报告老师并希望其能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更针对性地提升应试能力,这是自修所带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