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高校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段15分钟视频
记录300多名藏族学生
和12名新手支教大学生的
难忘时光

“我们都收获 很多人生的 第一次”

藏族学生给支教大学生写的信。 通讯员供图

师生们一起编排舞蹈。

藏族学生在衣服上写下名字送给支教大学生。

藏族学生在打篮球。

    300多名藏族学生,12名支教大学生,14400小时的陪伴……7月19日—7月31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12名同学组成的支教团队来到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带着300多名初一初二的藏族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英语夏令营活动。这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传统项目,从2008年开始,持续了12年。

    临走前,12名支教大学生拍摄一段15分钟视频,记录与藏族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分别那一刻,大家都哭了。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林丹虹

    倪诗茵 董海云

    最后一堂课

    播放15分钟回忆视频

    他们哭红了眼

    这段15分钟的视频,记录了支教两周的篮球赛、大合唱、才艺展示,主持人选拔等活动。这些第一次面对镜头的藏族孩子,虽然羞涩,但表达真诚。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当篮球赛裁判,虽然很累,但很开心,还有第一次面试主持人……”来自西藏拉萨的旦增班丹说。

    “我学到很多新知识,比如英语常识、音标,还学会英文歌。”初二5班次仁顿登说。

    视频中,支教团成员通过镜头向孩子们表达期许和祝福。临别前最后一堂课上,这段15分钟的视频,让大家哭红了眼。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两周的英语夏令营,12名支教大学生精心策划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安排多种教学主题,以期望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英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视频、音乐、接龙、小组比拼、双语主持人选拔等,这群大学生老师,很了解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法,在互动中增强学生知识记忆点,鼓励学生积极开口说英语,成为敢于表达自己、充满自信的人。

    除了英语课,支教团还利用业余时间安排篮球联赛、“汉藏一家,共叙情长”文艺会演等活动,发挥各自特长,为藏族孩子的课余生活带来不同色彩。

    暑期去 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支教

    他们做了12年

    “进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第一天,就非常期待这个项目,今年终于能去支教了,两周太短,感动的事情太多,我们支教团准备‘十一’回去看看孩子们。”支教结束三天,支教团的队长高永悦和成员们仍不时接到孩子们的电话。

    记者了解到,每年暑期到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支教,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传统项目,从2008年开始,这个活动持续12年。

    2008年,作为内地创办的首批西藏班(校)之一,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招收的学生是全国最多的。“全国每年约有1500名西藏孩子进入内地的民族中学,而我们学校达200余名。”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副校长唐妙祥介绍道。藏族“小候鸟们”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从雪域高原千里迢迢来到江南水乡进行学习。这些可爱的同学不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促进汉藏一家亲的交流使者。

    2008年,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签署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协议。自此,如何让藏族孩子过上充实、快乐的暑期,成了两校的共同牵挂。为藏族孩子们的英语学习贡献力量,为藏族孩子们带来温暖,也成了浙大宁理人心照不宣的承诺,截至今年,已有160余名浙大宁理学子参与支教活动。

    12年光阴飞逝,曾经的小候鸟们早已长大成人,而“汉藏情”支教团队仍未停下步伐。他们共同的愿望便是能够在藏族孩子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建立自信,提升学习,待到学业有成,能够反哺社会,为学校、为家乡西藏、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初一3班的索娜措吉在临别时这样说:“老师,我将来读了大学也想要像你们一样,我要回我们西藏当支教老师!”

    坚定当老师的信心 学会藏语……

    他们自觉“收获多”

    问及这次支教最大收获,支教团队的队长高永悦表示坚定了当老师的信心。“一次叮咛,一个微笑,一点点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看到他们的进步,这是我从来没体会过的,当老师的成就感。”

    支教团成员倪诗茵学会一点藏文。临别前,她给每个孩子写了明信片,名字用藏文。“比英语难多了,依葫芦画瓢,也没写好,但孩子们仍然很开心。”

    “有个孩子在信中说‘你像母亲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个女孩妈妈很早就去世了,可能我平常生活的提醒,让她觉得温暖吧。还有个男生,临走前,跑到四楼阳台,一直在招手,一直喊我名字,目送我离开。”支教大学生袁雪说,上了车,她已哭成泪人。

    “有个女孩子非常优秀,我鼓励她好好读书,考上宁波的大学。支教结束后,她给我打电话交流学习。”陈迦特说。

    这群大学生都是第一次当老师,和这群藏族孩子一样,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自觉“收获比给予多”。支教活动结束后,成员们迫不及待分享收获,相约“十一”回学校看望孩子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