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点赞好老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续十五年坚持家访,开展特色综合实践课帮孩子筑梦

“教育改变命运在农村绝不是一句空话”

●简介

潘林佳

2019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

奉化区溪口镇班溪小学原副校长

高级教师、宁波教坛新秀

●推荐理由:

她每年都会来家访,孩子说最喜欢上学校里的竹制品手工课,她经常带着学生做公益活动……说起潘老师,学生家长的口中满是谢谢与感恩。

潘林佳老师带领学生上综合实践课。

通讯员供图

    10多年前的奉化溪口,交通还不发达,她从教第一年,坐班车、走山路,来回两个多小时做家访,十多年来,就算她不做班主任,仍然坚持每年家访。

    家庭条件有限、家庭教育错位、学生生涯短暂且不连贯是农村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生涯的最大特点。2009年,潘林佳在班溪小学尝试综合实践课。由潘林佳制定的《班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获得宁波市二等奖,班溪小学也被评为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单位。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实习生 夏烨雯

    通讯员 宋明

    “近的二三十分钟

    远的两个多小时”

    不当班主任仍坚持每年家访

    “离开班溪小学,非常舍不得,我15年的青春和奋斗,所有美好都留在那里……”上周接到调令,潘林佳老师给记者发来这样一段文字。

    2005年8月,20岁的潘林佳从师范学校数学系毕业,进入奉化教育系统,成为溪口镇跸驻小学老师。第二年,她调到同是偏远山区的班溪小学做数学老师。

    十多年前的溪口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尚不发达,她先坐了班车,又改步行,去家访。“近的要二三十分钟,远的来回两个多小时。当时年轻,充满朝气,热爱教育,没觉得累。”潘林佳说,农村孩子多是“放养”,通过家访,才能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也能让家校形成合力。

    家访成了她的习惯,10多年下来,即使不当班主任,她也每年坚持做家访。从家访中,她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十多年前,班溪小学的学生多是本地农村孩子,这几年,7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你不去家访,是没办法想象他们的生活环境。”让潘林佳印象最深的一次家访是,一家六口挤在30平方米的出租屋住,家具是一个桌子和两张床,饭吃完,桌子一擦,就成了四个孩子的书桌。“屋里黑魆魆,进门要开灯,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呢。”潘林佳说,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为此,她尽量辅导孩子们在学校完成作业。

    水蜜桃种植、竹制品手工课……

    针对农村学生

    开展特色综合实践课

    农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涯短暂且不连贯。“有的可能小学毕业就回老家了,有的初中毕业就进工厂,他们的学习生涯很短。”潘林佳老师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宝贵的学校教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充满自信和自爱,习得良好的习惯与品德,通过教育和实践在他们心中播下向上向善的种子,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于是,自2009年起,潘林佳在班溪小学开始尝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时的校长范伟东带着她和其他老师,一起做精创新课程。

    “我们学校在山脚下有30亩自留地,农村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农事,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潘林佳老师说,他们结合奉化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始研究水蜜桃种植、茶叶种植、樱桃栽培等技术以及中草药种植等,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授给学生们。学生们不仅参与植物栽培,观察植物生长。“我们还专门设计了比如竹制品手工课等,这些针对农村学生开展的特色综合实践课,很受欢迎。”潘林佳说。

    “有个学生,学习不好,但他做的竹刻笔筒非常漂亮,还有的学生农事一把好手,有的组织能力特别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潘林佳老师说,由她制定的《班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获得宁波市二等奖,班溪小学也被评为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单位。

    此外,潘林佳还组建了奉化第一支小学生义工队伍——笋芽儿义工。作为学校义工团的组建者,她带领学生积极践行身边的公益行动,比如美化环境、爱暖敬老院、世界无烟日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感动

    “教育改变命运绝不是空话”

    “我有很多学生跟我讲,老师,我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学校。”潘林佳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不少,一个是孩子多,父母打工,没时间也没精力管教孩子;另外还有些父母重男轻女,有的存在家庭暴力,还有的是重组家庭……潘林佳说,这个时候,当老师的绝不光是教教书,还要用爱去感化他们。

    从教15年,受到潘老师关爱的学生不是少数。小宋的爸爸家暴,妈妈跑了,小宋在学校从不与人沟通,放学了也不肯回家,潘老师几次三番去家访,做小宋爸爸的思想工作。在学校,潘老师每天早上给小宋洗手、洗脸,还总是不经意间将“好差事”落在小宋头上,在潘老师这里,小宋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

    “还有个女孩子,数学考试没及格,回去被妈妈打得腿脚乌青,我跟她妈妈约定,放学后给女孩补课,她读初中,有不会的问题还问我。去年,她面试空姐成功。”潘林佳说,在乡村小学当了15年老师,她不是没有委屈。“儿子出生到读幼儿园之前,一直是村里的阿婆帮忙带的,白天我请阿婆帮忙带娃,晚上我带着儿子住在学校宿舍,现在上小学,正是需要家人陪伴辅导的时候,我在陪我的学生……”

    “可是,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收到毕业生的短信,有的跟我讲‘潘老师,我考上我们县的重点高中了’;有的说‘老师,我考上了大学’……这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值了。”潘林佳说。

    “有年轻老师到乡村小学,你有什么经验传授?”记者问。

    “到乡村小学绝不是来打酱油的,这里比其他地方的学生更需要好老师。教育改变命运,在农村绝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神圣感和职业成就感,在这里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潘林佳说,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乡村扎下根,把专业磨炼好,一样桃李芬芳。

    为了挖掘、宣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四有”好教师,本报开设了《点赞好老师》专栏。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四有”好教师,赶紧给我们发推荐信吧。

    征集邮箱:xiandaijinbao@qq.com(标题上请备注“征集好教师、学校名称”字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