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粒虽小
别负“粮”心

    面对如此大力宣传节约,有人不禁会问,这是因为我们马上要挨饿了吗?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了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为6.6亿吨,已连续五年保持粮食产量6.5亿吨以上。再看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28亿吨,比2019年增加了0.12亿吨,总体来说,今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今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也曾表示:“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主讲人

    宁波市第三中学

    教师 马宇婷

    学生 谢嘉昀  周佳微

    一则新闻

    最近几天,“拒绝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粮食安全”成为全网热议话题。习近平主席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后,抖音、快手等多家短视频平台对有假吃、催吐等浪费粮食行为的账号进行处理;美团联合中商联等四家协会发出“制止餐饮浪费”倡议、中国饭店协会发文倡议开发小份菜等话题成为热点……一时之间,仿佛全社会都行动了起来:拒绝浪费,珍惜粮食。

    饥饿是伤疤

    也是警钟

    你是不是从来没考虑过粮食问题?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价格是每斤三元。一个人一个月大约吃三十斤,也就是90元钱。这价格,大约相当于三杯星巴克咖啡、一支普通口红、或者两本课外书。家里再不济,一个月90元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你是不是很难相信自己家会因买不起粮食而挨饿。而你什么时候会感到饥饿呢?最多也不过是上午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堂,在冲向食堂的路上肚子抗议的叫声而已。可当你真正排完队拿到饭菜的时候,又开始嫌弃今天的米饭有点硬,菜放多了盐,结果还没认真品味,就被你“哐当”倒进了厨余垃圾桶,你好像没有看见餐厅的墙壁上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你好像忘了家里长辈告诉过你的“人是铁,饭是钢”“粒粒皆辛苦”。

    饥饿,离我们也并不是很遥远。

    这些“节约粮食”的话语背后,承载着一代人对饥饿的恐慌。

    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人能普遍吃饱肚子,是198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有些90后,可能听父母提起过他们儿时。那时的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人,家庭条件好的偶尔能吃上白面条,晚上父母还要嘱咐孩子不要到处说吃了面条,每次放学回家吃饭都要争着第一个盛饭,拨开表面的红薯土豆盛下面的白米饭,但也会因此常常挨揍。

    时间再往前走,如果你看过纪录片《长征》,那你一定听过红军煮自己的皮带和马具(如果能够弄到水烧煮)当饭吃;如果你看过电影《1942》,那你一定对中原大地饿殍载道的场景深有感触;如果你看过邓小平堂弟邓自力写的《坎坷人生》,那你一定对里面描述的现实唏嘘不已——粮食不够就搞代食品,什么胡豆叶、芭蕉头、小球藻、野草根等都用来充饥。

    所以说,饥饿是想吃但没得吃的无奈;饥饿是要吃但没法吃的惆怅;饥饿是老一辈内心深处的疤,也是现代人的警钟。

    节约是美德

    也是使命

    今天,我们唤起饥饿的记忆,不是为了重温苦难,而是为了在忧患与警醒中,保有“粮”心。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口粮能够自给自足,不代表其他作物和种类也能够完全供给充足。比如大豆,它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每年大豆进口量保持在9000万吨以上,是国内大豆产量6倍,对外依存度高达80%。而大豆有什么用呢?它是生产豆粕和豆油的原料。所以,一旦大豆供给受到影响,其产业链上的肉蛋奶油以及豆制品等都会受到波及,价格上涨,最终影响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和社会的稳定。

    近两年我们体会最深的莫过于猪肉了,非洲猪瘟影响了供给,猪肉价格飙升,导致“二师兄”的肉比“唐僧肉”还香。其他食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节约粮食不是说说而已,因为它不仅仅是勤俭持家的好品德,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民以食为天,车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粮食是人民生存的必备物资,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每逢战事,谁的粮食能够提供长久保障,谁就有了制胜的根基,把自己的饭碗交在别人的手里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长期依靠进口并非是长远之计,正如袁隆平所言,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在吃饭问题上,我们要居安思危,把粮食安全这个生命线保得更稳,守得更牢。

    其次,新时代我们的粮食够吃,但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摆脱了饥饿。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大概每10人中就有1人吃不饱饭。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

    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反观我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每年中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而在某座大城市,中小学生每餐人均浪费130克食物(每人每天摄入250-400克粮食就能保证人体营养需要),每学年校园餐饮的浪费总量约达7780吨,折合经济损失1.6亿元,而浪费掉的这些食物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约为28万公顷,消耗虚拟水1160万立方米。想想全国中小学生聚米成仓,这个浪费量是有多大。

    其实,现在我们还有一个被经常忽略的“隐性食物浪费”现象——摄入食物超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食物浪费。说白了就是“吃太多”。祖国花朵们是越吃越多,小胖墩年年都在增加,5岁以下肥胖率从2005年的3.9%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9.1%,约770万人,但身体却不见得越来越棒。中国学生的体质连续30年下滑,依旧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看来,你觉得遥远的饥饿或许正是别人经历的日常,你习惯挥霍的或许正是别人渴求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节约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是天大的事。粮食总产量有限,人人都浪费,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根基;相反,人人都节约,就是在“增加”粮食,为整个世界做贡献。

    愿我们每个人都保有“粮”心,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从自身做起,在家吃饭合理定量,坚持“光盘”;在外吃饭不讲排场,合理点菜,同时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不让盛宴变“剩”宴。米粒虽小,但永远值得珍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