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7月20日被洪水包围的郑台孜庄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听取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为什么习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第一站来到了王家坝?我们一起来走进“千里淮河第一闸”,感受暖暖的王家坝精神…… 面对洪流,永不退缩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查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淮河水患频繁,自北宋末年“黄河夺淮”成常态化之后,整个淮河流域水系发生紊乱长达近700年。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此后,淮河治理加速,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央提上日程。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共同组成了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2003年,老闸拆除重建,新的王家坝闸一共13孔,设计流量为1626立方米每秒。 建成后的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蒙洼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它一向被视为淮河汛情的风向标,事关整个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先后15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先后泄洪累计75.4亿立方米,为确保淮河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守护淮河流域百姓安全。 有网友用一句话概括了王家坝闸开闸泄洪的意义:“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网友的说法并不夸张。公开资料显示,王家坝闸地处豫皖交界处,其以下的淮河中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工矿企业,以及京九、京沪铁路等交通大动脉。 7月20日,王家坝开闸泄洪,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再次作出牺牲。 从开闸泄洪到关闸,76个小时,4个乡镇180平方公里的沃野,汪洋一片,被3.75亿立方米洪水包围。随着蓄洪区的启用和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调度,淮河干流汛情逐渐缓解。 王家坝开闸泄洪,但蒙洼蓄洪区的群众呢? 泄洪前,蒙洼蓄洪区内,4个乡镇、2千余居民连夜撤离……大家带上家当,赶着牛羊、鸡鸭,匆忙离开家园。 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和付出,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全。他们是在撤离,但不是退缩,是为了蓄洪做准备,也是为了避免更多的地方被肆虐的洪水席卷,更是在对洪水进行狠狠地反击!在对抗灾难时,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永远团结在一起,直面困难。 引水入洼,汇暖入心 谁都会悲痛于失去家的存在,谁也都会对灾难与不幸有一些埋怨。 蓄洪区的群众,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家逐渐被洪水淹没,寒冷的洪流逐渐淹没他们的家园,而同时也冰冷他们的心。但是,大家的心从来都不会被击垮。 参加防汛自救,对于王家坝人来说,无需动员。在他们心中,这是宿命,也是使命。 郑台孜,是王家坝闸开闸后最早被下泄洪水围封的庄台。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孤台,但在郑台孜庄台的凉亭里,村民们仍闲坐聊天,气定神闲。他们的安心,缘于身边的“守护者”——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群众、武警、民兵、志愿者等组成的抢险队伍,携手护堤保民众;各方爱心企业纷纷捐献爱心,保障居民生活物资充足;庄台上建起了临时党支部、医疗小分队,随时随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 懵懂的年轻一代,也正在从老一辈王家坝人接过接力棒。王家坝镇邢郢村,17岁的张全武一脸稚气,穿着校服,跟着两位爷爷辈的老人巡堤。 说起年轻时经历的一幕幕,老人感慨万千,恍如隔世。而今,大堤不断加高、加固,曾经困扰他们的烦恼一去不返。 老人的抚今追昔,让张全武肃然起敬。他在王家坝出生,后随父母去宁波,到6岁才回乡。今年开闸泄洪,张全武不用重复老人当年上演大逃难的历史。 这里的民众,无论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搭把手,还是始终并肩前行的对抗洪水,大家始终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在苦难中逆流而上,于寒冷中暖入人心。 家国共情,志传千里 随着网络信息与时代地不断进步,百姓撤离的视频在各大媒介上被刷屏,大家都跟着一起揪心,也都一起拼搏着。更有人奔赴前线为其送去一份力。而虽然遥隔千里,而话语的力量从来都毫不消减,更有网友评论:王家坝人民顾全大局舍弃自己的家园、田地、房屋甚至畜牧财产,不计代价地承受接纳,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祖国和社会的支持和奉献,令人敬佩。看见开闸,大家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王家坝加油,重庆加油,中国加油,一切都会过去,会好起来的!这也是我们华夏每一个人民心中的想法,而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也被阜阳人民展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中,有了如今中国这样几代人的奉献、坚守、不屈与乐观,才也凝成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在坚固的闸基上,是洪峰通过的印记。这其中,包含着多少蒙洼百姓的牺牲与奉献。在滚滚流淌的洪流中,王家坝闸威武雄壮。与王家坝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蓄洪区百姓的“精神堤坝”,更有中华人民的团结与自豪! 愿我们的中国能在鏖战风雨后的王家坝精神地推动下,继续书写一个个坚定不屈的奇迹,也继续描绘出一幅幅奋斗团结的美好景象。愿我们华夏子女面对寒流永不言败,我们将会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开磨难,汇人间温暖于心间。 资料来源:新华社 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