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即将读初二,小李妈妈有点焦虑,和朋友聊天时话题总是三句不离孩子的学习问题。小李妈妈的担心,在教育圈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初二现象”。当然,“初二现象”的内涵不止在学业方面,也包括孩子青春期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与小李妈妈相比,儿子即将读初三的浩浩妈妈,更愁的是与儿子的沟通问题。“就是从初二开始,与儿子说话感觉越来越难,他总是嫌我唠叨,有时间更愿意盯手机或者和同学聊天,不愿意和我们说自己的事情。” 那么,在教育界人士眼中,“初二现象”是否明显存在?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又有哪些问题?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本栏目长期征稿,欢迎大家一起为家庭教育支招。 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2@qq.com(邮件主题请备注栏目名称) 老母亲的焦虑 初二关键期,跟不上怎么办? 让妈妈担心的小李同学,一年前才考入一所不错的民办初中,那时候的小李妈妈可是很开心的。但是,在一个到处都是优秀生的环境里,小李同学显得有点普通,在学校的各次考试中,成绩也是忽上忽下,好的时候在班级中上,差的时候掉到班级末尾。 “她要是能稳定在中游,我一点都不焦虑,我从来都不要求孩子能考到第一、第二,甚至前十,但是过山车一样的排名实在让人有点承受不住。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我们对孩子要求太低的缘故。”小李妈妈说。 这个暑假,小李妈妈做了一个决定,让女儿改为走读,同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下个学期,她将开启“陪读”模式。“做这个决定有点纠结,孩子自己希望住宿,她觉得和宿舍同学在一起更有意思。从偷懒的角度来说,女儿住宿我也更加方便,一旦陪读,每天早上就得早起一两个小时,晚上也得赶着点接人,因为租房子,生活成本也要增加。但是,我怕不这样做,自己以后会后悔,所以还是下了这个决定。另外,我也看了网上关于‘初二现象’的一些描述,心里不无担心,走读至少每天可以跟女儿聊聊天,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动向吧。” 亲子关系也是家长的“肉中刺” 让小李妈妈担心的“初二现象”,除了学业难度增加,女儿面临不上则下的问题之外,还有什么呢? “担心早恋啊。我也问了孩子已经读初三甚至初中毕业的朋友,初中阶段,尤其初二的时候,早恋现象或者朦朦胧胧的感情还是不少的,小李自制力又不强,万一有这方面的情况,我怕更加影响学习。走读总比住宿更能发现各种苗头。”小李妈妈说。 唯一让小李妈妈欣慰的是,一家人的亲子关系还是很和谐的。而在浩浩妈妈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亲子关系紧张给老母亲带来的压抑。浩浩在地段中学读书,成绩中等上下,初二的时候,父母希望他能再往上赶一赶,这样初三的压力才不会太大。于是,浩浩妈妈盯儿子盯得有点紧,叮嘱的话也很多。一来二去,浩浩有些不耐烦了,开始顶撞母亲,更多时候,则是不愿意跟母亲聊天,说话经常除了“嗯”,就是“哦”。尽管儿子成绩没有下滑,但是浩浩妈妈总感觉心里有点闷闷的。“我也反思过,以后还是少说他几句,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多好。” 班主任观察和建议 “初二现象” 是多种因素的叠加 “初二现象确实是明显存在的。”当了8年班主任的李蕊老师,在蛟川书院刚带着学生走过初二,即将步入初三。在李老师看来,“初二现象”是学业压力、青春期和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叠加的现象。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忙着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学习难度虽然也较小学大了,但努力一下问题还是不大。但是到了初二,学业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强,尤其理科方面,数学和科学难度的加大,让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措手不及。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们身心都发生着明显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这个时候,学生本身学习压力较大,家长如果过多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亲子矛盾就很容易产生。 刚带出一届毕业生的董家立老师,是镇海区中兴中学很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已经担任18年的班主任工作。在他看来,初一数学90多分的学生,到了初二考个70多分是很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已经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如果家长继续再给孩子施压,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调适以后,孩子跟上来了,皆大欢喜。另一种是双重压力下,孩子成绩更加下滑,而且随着青春期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父母亲的认同感减弱,他会觉得“我已经努力了,你还在唠叨,真烦”,亲子关系遭遇严峻挑战。 有的学生到了初二叛逆情绪严重。据董老师观察,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又对孩子有较高要求,只看考试成绩,不注重中间过程,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滑了,就会说“你这个成绩再不努力,也就只能去工地上干活了”,类似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过去是个宝,现在是根草,反正努力了还是这样,那就放弃算了。于是,各种问题叠加出现。 家长应从学业指导 转为习惯养成 无论是学生自己、家长还是老师,都知道初二是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年,“初二现象”又确确实实存在。对家长来说,怎么做能够更大程度地帮助孩子尽早走出“初二现象”呢? 在董家立老师看来,随着学业难度加大,家长对孩子学业上的指导能力日渐减弱,这个时候,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学习的监管上逐渐退出主阵地,但初二的学生,实际上依然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备强大的自制力。所以,家长的监管应该从学业的指导,转向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上。家长如果发现问题,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再用小学时偏向命令的方式,而应该给孩子更多选择的余地,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李蕊老师认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导师,不一定是在学习上,更重要的在引导人生的品质上。据她观察,优秀的学生家长有一些共性的做法,比如他们会引导和鼓励孩子坚持去做一件他(她)所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坚持,学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轻易放弃。家长则尽可能地参与进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基础。实际上,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家长如果仅盯着学习本身,让孩子做更多的课外作业,给孩子报更多的培训班,可能效果并不好,还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具备了坚持和钻研的品质,遇到难题,他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这种品质的形成,长远来说还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