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经意的玩笑话或打趣,都能使她受到伤害、胡思乱想,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有一颗“玻璃心”,为了让她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强大自己的内心,需要费心做一番引导。看看这位班主任老师是怎么做的吧。 孩子的故事 成绩好,却有个“玻璃心” 小贞是我在四年级接班时的语文课代表,留着一头童发,高高瘦瘦的,四肢修长,也许是受海风影响,皮肤呈现出一种健康的黝黑色。虽然是个小女孩,俨然有种假小子的感觉,她还是全班的1号学习种子。 但是这个女孩有个缺点,特别爱哭。小贞是个留守儿童,父母一直不在身边,寄住在亲戚家。因为缺少关爱,而变得异常敏感。她有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弟弟被父母带在身边,因此心理产生了不平衡,甚至嫉妒。这让我格外同情,所以我想要加倍地关爱这个女生。 有一天,英语老师跑来问我:“你知道今天早读课结束后小贞为什么哭吗?”我一头雾水,由于一下早读课就离班了,并未看见她哭泣的场面。沈老师继续说道:“这孩子其他都还好,就是爱哭,问她又不说,我上学期也碰过几次,总是哭。” 经过一番了解,原来她发现班里一个男生在早读英语时很大声,而在她领读语文时,那男生却读得很轻。她觉得这名男生故意刁难她,一生气就哭了。 我听了之后有点惊讶,我想找她谈话,可是她难为情地跑开了,只留下两个词:“别说!别说!”连一句话都没有对话上,更别说思想教育。 我的“药方” 事后,我又在课堂上和运动场上看到过她哭。有时在课堂上,前半节语文课她积极举手,踊跃回答问题,可是稍不留神她又趴在桌上,眼神呆滞。我提醒多次,依旧毫无起色,课后仍旧问不出、教育不进。每每耗费巨大时间精力查清“病因”,却总不能对症下药。苦苦思索之后,请教了“前任”班主任,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开出了以下“药方”: 冷处理+热关爱 发现小贞不是针对人,而是自己的脾气使然。所以对她爱哭事件抱平常心的态度,如果看到她哭或是闹情绪就当是正常的事。在一次语文课上,小贞又生气闹情绪,课后让她收作业也不收,木木地趴在自己桌上。有同学来告状,说是交给她作业也不接。我冷静地答道:“没事的,先放着吧!如果她不收,过会儿老师会来收的。”说完之后,我也不看小贞,径自回了办公室改起了作业。 不出五分钟,只听一声清脆的“报告”声,她捧着一叠收齐的作业本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静静地注视着她,而她判若两人,尽管眼神在刻意回避我,但是看样子像没发生过什么事一样。她放下作业本后就快速出了办公室。 平常和其他学科老师无意聊天,分析起小贞的这种情况来,推测这孩子也许缺少父母关爱才刻意小事化大,引起老师、同学等旁人的关注。加上她本身机智聪明,成绩优异,自然觉得老师同学都会对她视若珍宝,呵护有加。基于这种推测,我想在平时要对她多加关爱。如运动会时,对她细心指导、加油鼓劲;不小心受伤后,引导班里同学给她送水送药、搀扶宽慰;天冷时,提醒她加衣以防感冒……尽量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从泪痣聊到林黛玉 通过上面两计之后,发现小贞的问题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但是我想,了解她的人,可以慢慢适应她;不了解她的人,还是会觉得她的这颗玻璃心太脆弱,万一不小心又碎了,伤人伤己。 于是,我开始引导她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个问题。在一次汇报特色中队检查的练习过程中,小贞配合班长汇报,两孩子练得很认真、很投入,而且越来越来劲,兴致很高。就在中途休息聊天的间隙,我也加入了她们的聊天中。看着小贞,我风趣地打探道:“咦,小贞,我才发现你眼睛旁有一颗痣,怪不得你经常会哭呢,原来都是这颗泪痣惹的祸。”两孩子显然对我的话很吃惊,紧接着,我给他们介绍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班长课外阅读面很广,于是他就开始和小贞聊起林黛玉来。小贞腼腆地笑着,听得很认真,我想她肯定能从林黛玉身上想到自己的问题。 玻璃心与钻石心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钻石心”三个字,我马上联想到了“玻璃心”小贞,想着什么时候她的那颗“玻璃心”变成“钻石心”就好了。所以我想着在课堂上来一次对比呈现,进行启发教育。 我在电脑上放出了两张图片,分别是玻璃钻和钻石。我让全班孩子说说异同点。孩子们都说它们都很亮,很好看。我肯定了孩子们找到的相同点,紧接着我告知了两者的价位相差悬殊,问他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两者有着相似的外表却价值各异。在孩子们得知是因为质地、坚硬程度等内在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拥有不同的价格之后,我让大家讨论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玻璃心还是钻石心?为什么?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小贞的眼神亮起来,身姿也坐正了。虽然她没有站起来发表观点,但是她听得格外认真。看着她若有所思的神情,我想坚强的种子一定会在她心中滋生成长。 在这张药方的引导下,她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每每看到她脸上开朗的笑容,心中便非常欣慰。后来小贞妈妈因为女儿年级升高,对她的学习也开始重视,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来一心陪伴女儿。我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顿觉开心。小贞终于可以投入母亲的怀抱,相信那颗脆弱的心也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班主任说 很多时候,孩子的个性是很难扭转的,敏感脆弱的孩子并不会因为老师的一次谈话就马上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但是了解他们之所以敏感脆弱的原因很重要,尤其对于留守孩子而言,缺少父母陪伴让童年的他们觉得孤苦无援,只剩默默流泪。多种针对性的引导也许治标不治本,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可能成为治病的良方,多次服用肯定能缓解症状。当孩子的思想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定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积蓄力量,自愈伤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