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洋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
因为爱情,1994年她从江苏老家来到港城宁波,从此在镇明中心小学一待26年,教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为把数学教得更加有趣,她把“批评”变成了“演戏”,人送雅号“老戏骨”。其实,她只是从心理上真正理解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因为她相信“信其师,亲其道”。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学生作文中 她一次次成为主角 在写人的学生作文中,于老师一次次地成为主角。在学生笔下,老师或是温柔的,或是严肃的,或是博学的,总之,各有特色。在镇明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斯羽的笔下,数学老师于洋是一名“老戏骨”。他在《我们班的“老戏骨”》一文中,对于老师的刻画可谓栩栩如生。不妨先通过这篇作文认识一下于老师。 我要介绍的这位“老戏骨”可不是什么演员,她是我们班的数学于老师。要知道老师是她的主业,演戏虽是她的副业,但绝对是资深那种,人送雅号“老戏骨”。如果你来听她的课,保你一定乐而忘返,这也正是大家无比喜爱她的原因吧!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一位迟到的A同学正灰头土脸想挪步偷溜进教室。这时,我们的“老戏骨”立马眨巴眨巴她那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发言了:“这位小同学,你是几零几班的呀?是不是走错路了呀?”“是不是很爱上我的数学课赶着过来的呀?那赶快入座吧!” 上着上着,“老戏骨”那双火眼金睛好像又发现新情况了。原来有同学不听课,竟然在写回家作业。“老戏骨”先是加重了上课的语气,看到那位B同学还没有领会“深刻含义”。“老戏骨”就说着说着来到了他身边,然后只听“噢呦”一声,“老戏骨”一边扶着那位同学的桌子,一边说道:“你看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差点摔倒了。”这时的B同学终于开窍,不好意思地收拾起了桌上作业。但有时也会冒出一两个顽强抵抗的C、D同学。“老戏骨”那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哟,这么认真呢?要不我给你多布置一些作业当作礼物?”哈哈哈,全班同学立马笑得前仰后合,这位同学急忙开始连声讨饶了。 “老戏骨”不但会演戏,还非常照顾小辈。到了下午,不知是夏令的关系,还是晚上回家用功过度,有人竟然数学课上睡着了!“老戏骨”“嘘”了一声后,一本正经地说:“要不我们上课轻点?别影响这位同学休息?反正还有十多分钟就下课了,现在叫醒他,难保再睡上一节课,那就更得不偿失了,那就牺牲一下我的课吧!”这时,我们才心领神会打好配合。 别看“老戏骨”平时插科打诨,做起课件来可是一点儿也不马虎。有一次我听到妈妈与爸爸在说,“孩子学习辛苦,老师更辛苦,做课件都做到凌晨2点”。我当时一听,热泪就在眼眶里打了好几个转转。 换位思考 她甘当学生的树洞 为什么没用批评和说教,而是以“演戏”的方式,云淡风轻地处理这一件件事情? “作为老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对学习可能有的抵触、焦虑和无助,也理解他学习的辛苦,所以偶尔开个小差犯个困都很正常。你理解他了,他才会和你亲近,和你交流。古人言‘信其师、亲其道’,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于老师与众不同的方式,赢得了一届届学生的真心喜爱。她班上的学生,按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一步步跟着做,原本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慢慢赶上来了。“这位女生两年前数学成绩在班上排末尾的,上学期期末考了92分,进步很大。这名男生原本计算差错比较多,经过针对性练习,这次也有90多分。有几位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确实不错……”翻看着学生上个学期的期末试卷,每个学生的特点于老师都熟记于心。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少以前的学生来看望于老师,有的是告诉老师自己考上了哪里的大学哪里的研究生,有的是来和老师聊聊天谈谈心。其中,有一位曾经的学生比较特殊。 大概是因为学习压力,叠加青春期影响,这位学生在中学期间颇受心理问题困扰。已上中学的某一天,他拨通教了自己四年的数学老师的电话,一开始小心翼翼地问:“于老师,我能和你聊聊吗?”那一天的电话,从晚上八点聊到十点。后来,一次次的电话和见面中,于老师更多时候充当的是倾听者的角色。“虽然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也不多,但孩子既然愿意找我倾诉,就说明了他信任我,我的倾听和适时的安慰对他多少有些帮助。”这回放假他又来看望老师了,和老师聊聊自己的近况,感谢老师倾听他的心声,更感谢老师对他的帮助。 因材施教 让孩子再也不怕数学 除了人格魅力,于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一些学生到了小学高段,在数学方面分化渐渐显现。这个时候,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变得非常重要。 鸡兔同笼问题,如果仅仅是讲题,部分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但如果变成童话故事新编呢?比如老师告诉孩子们:“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有一天,一只兔子突然尖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有人要来买兔子吃,我们完了’,这时,一只老兔子说它有办法……”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故事讲完,原理讲清楚,题也理解了。同时,老师请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再来解题。“这实际上是对数学原理更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数学基础薄弱的孩子,尤其需要兴趣的引导。”于老师说,如果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不再畏惧数学,自然就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 上个学期因为疫情,学生们在家里学习。学生小A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家长非常担心,怕和其他同学的差距更大。于老师就和小A妈妈沟通,让孩子每天录音解说数学题目,把自己当成“老师”,给“学生们”讲明白这道题目怎么做,录好了发给老师。学校复课后,小A的数学成绩果然有了提升。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也是于老师从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种做法。数学程度较好的孩子,于老师会鼓励他们写数学小论文。比如,怎么样的情况下1大于100?“事实上,做100道题,如果没有弄懂,第101道题依然可能出错。要让1大于100、1000、10000,就要掌握方法,自己学会提炼。”为了鼓励部分孩子写数学小论文的积极性,于老师会和语文老师沟通好,写了论文的学生,下周的周记可以免做。 “其实,很多做法其他老师也在做,我只是坚持得比较多而已。”于老师说,自己从教这么多年来,比较欣慰的一点,也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内心。“人都是有差异的,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成为学霸,但你至少要教会他做人,教会他一些素养。慢慢教,不用急。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出国游、科技夏令营等等似乎已经成了标配。但教育这个事情,有时候需要慢一点,太快了就是拔苗助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