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是中学新生的军训季节。尽管今年8月气候特别炎热,还是有许多中学开展了新生的军训。网上有些学校发的微信,图文并茂,学生就军训写的日记,真切感人,朋友圈上家长们的心痛与骄傲,特别真实……因为我是军人出身,对军训话题感兴趣,也想来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看了几所学校的军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相邻市的一所初级中学。如果要对这所学校的军训做个评价的话,一个字——狠;两个字——太狠。 参与军训的男女同学,估计有几百人。一色的年轻人,一色的军人着装,英姿飒爽。军训的科目,除了立正、稍息、起步走、跑步走、整步走这些常规科目外,还有不少高强度项目,如十人一组抱重达200斤的圆木,每人举30斤重的轮胎,15公里急行军,接受高压水枪喷射,钻铁丝网……这些,都是在今年气温最高那几天的野外举行。为了体现军训的“狼性”,学生们的脸孔都抹上了黑色油彩。据说铁丝网是真的,有的学生被扎破了衣裤,有的手臂被扎出了血,还有几位同学因为身体难以承受,中途退出了训练。 除军事类训练外,还有生活起居的军事化练习。除了吃饭、睡觉必须整齐划一之外,站队列时眨眼睛事先未报告,扣一分;扶眼镜未报告也要扣分等。 家长们看着这些训练视频,心情是复杂的。有的看一次流一次眼泪——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也许有利于成长,但他们毕竟只有十二三岁。也有家长质疑,有些项目的教育意义在哪里。 上世纪60年代入伍后,我参加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记忆最深的是“紧急集合”。深更半夜睡得正香时,实然响起凄厉的军号声。战士们从床上一跃而起。为防止“敌机轰炸”,摸黑打背包,并穿戴齐整,以最快速度冲出宿舍,全连到齐后,或者围着操场跑步,或者爬山“抢占山头”。 期间,我们这些新兵出的洋相不少。跑着跑着,背包带松了,被子掉到了地上;左右鞋子穿反了,子弹带、手榴弹没有带出来。“抢占山头”最考验体力。我是机枪手,转盘式机枪特别笨重,还没到半山腰,就已经气喘吁吁……入伍第三年,被抽调到郭兴福班,参加各级大比武,训练强度更高,最厉害的是全副武装侧身跑战壕。速度要快,还不能让身上的装备碰到战壕发出声音被“敌人”侦察到,排长不叫停就一直跑着,有一次跑得我都快吐了。 军队军训就是为了打仗,所有项目的设置,都从实战出发,战士们心里明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学校的军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项目的设置应该与军队有所不同。军队参加训练的对象全是成年男子(战斗连队基本无女兵),初中新生其实是小学毕业生,属未成年人,而且还有不少女生,他们刚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强度的把握也不能与军队一样,更无必要比军队更“狠”。这所学校的有些项目,比如眨眼睛、扶眼镜之前要报告,吃饭没有光盘罚跑步之后再来吃完这类,我这个有十七八年军龄的老兵,还是头一回听说。 从内心里说,我特别赞成在学生中开展军训,对这所初中的认真劲很钦佩,对有些学校把军训当形式,有的名为军训、实为补课的做法,很不赞成。但做任何事情,把握好“度”很重要。不到位,成了形式主义;过了头,恐难长期坚持、普遍推行。而且,强健学生体魄、养成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三年时间里仅靠5天的军训,是肯定承担不起的。一句话,学生的军训,严格是应该的,“狼性”大可不必。 学校军训似乎已成潮流,但实施的内容与方式随意性太大。如果要让军训长期坚持并取得满意成果,有关部门有必要对此做些调研,并作出规范。 张登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