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207班一堂常态化语文课的片段。整堂课上,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互相讨论、回答问题,不但理解了词语、句子、课文,还看到洪水的视频,更加理解大禹治水的必要性。 上课的老师是该校语文教导任雪聪老师,工作第七年的任老师刚刚带出一届学生,转身教二年级的语文课。“我们学校倡导自主、互助的尚美课堂,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在地思想、自信地表达、自然地体验。低段的课堂和高段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二年级的学生,主要让他们理解词语和课文,并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如我这堂课,就教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联系生活、通过查阅资料来掌握词语。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低段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课堂是生命真实发生的场所,也许我们不能保证孩子们每一天都能美好度过,但想让他们在校的每一天里,在课堂上都有生命的张力。”这是镇海区艺术实验学校尚美课堂的追求。 在镇海区推进的“生命教育”中,关于课堂基本表征有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一个是教学内容应回归生活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但它往往以一种固化的、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如果在教学中不加以激活,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则学到的仅是知识的内容本身,而且这种学习也将是枯燥的。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采用‘生命激活策略’:使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联系,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联系。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的学科知识,感受到学科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场景二 初中科学课 学生合作让课堂意犹未尽 上周,走进立人中学7B2班,班主任兼科学老师刘桂花正给大家上科学单元复习课——《蜡烛的体检报告》。每位同学手里都拿着一张任务单,上面列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要求,包括观察、实验、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等。 同学们在刘老师的问题引导下,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科学实验和探究。随后,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小组负责陈述观察结果。动手实验部分,比如用托盘天平称重,用量具测量长度和体积,蜡烛的燃烧等,则借助智慧课堂的投屏,分别由不同小组上台做其中一个环节的实验,其他同学通过投屏看实验过程和结果,同时对于同学们的操作提出赞同或改进意见。每一个小组结束实验任务,都会收获其他同学的掌声。 就在实验、探究、辩论和分享的过程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蜡烛的体检报告并没有完全做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等着下次继续。 郑佳欣同学在课后告诉记者:“在测蜡烛质量的实验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我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精密性;在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我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重大的科学成果多数是团队努力的成果,就像屠呦呦奶奶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数次失败后提取出青蒿素一样,在与小组成员的探讨与合作后,我获取不少关于蜡烛物理性质的知识,同时又因是大家一起得出的结论,既增长趣味,又加深记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已经教了13年初中科学的刘桂花老师是这样解读课堂设计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的探究活动。整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方式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交流,组内自评、组间互评,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泼。 立人中学副校长吴永艳介绍,学校从2012年开始搭建任务型生本课堂框架,如今不断改进至3.0版本。近年来,从省、市到区教育系统,以及省内外教育同行都对立人的教改工作给与较高评价。如今的课堂上,学生精神焕发,在小组合作中,时常能够看到思辨的火花。而在2012年以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上总能看到低头瞌睡的学生,这样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在镇海区“生命教育”理念课堂的基本表征中,有这样一条:教学过程应注重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如何创造性思考,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变由单向传递为合作对话;变结论灌输为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产生发现真理、获得新知的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场景三 高中政治课 在镇海中学,每月都有一张课堂教学公开日活动安排表,记者看到,9月份的表格中,共安排19堂公开课,涉及各门学科。9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丁向华老师授课的高三政治课堂上。这是一堂复习课,丁老师结合2020年的高考真题,给同学们带来一堂高考备考课,主题是大切口设问的答题方法和提升大切口设问答题能力的着力点。在学生之外,听课的还有高三另外几位政治老师,以及学校其他年级年轻的政治老师。 “复习课如何避免枯燥,以及灌输式教育,丁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使用唤醒式的方法。他首先分析今年高考的变化,让学生对高考题型的变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丁老师找了好几个题目,来引导学生如何应对切口变大的辨识题。这堂课听完,学生碰到类似的题型,就会知道怎么去分析和解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堂课落脚点还是在教学生方法。”王雍斌老师也是高三的政治老师,听完丁老师的课,他如此解读。 而在每周三的晚上,镇海中学各学科都将举行教研活动。以政治为例,丁老师会把自己的课件共享到群里,高三政治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可以进行适当探讨,其他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 据了解,在镇海中学,老师的课件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在一个教研组内,这是保证高水平教学和统一进度的其中一个条件。而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负担才能减下去,才能腾出更多时间开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在镇海区“生命教育”的理念中,第一条是“教学目标应指向人的发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从“知识导向”走向“育人导向”,通过“教学”实现“育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同时,还包括重视培养:与人为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公民素养;基础学习力和自主学习力;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等等。 局长说 什么样的课算好课? 我们提倡“三有三声” 在镇海区教育局局长毛志挺眼中,课堂的本质是对话。 不管是师生对话,还是同伴对话,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背后是思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也好、掌握技能也好、心理成长也好,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语言的表达都很重要。我们讲分数背后的含金量,这些能力就是。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主渠道的课堂来实现。 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不同学科的老师,差别很大,就是同一学科的老师,差别也很大,哪怕是一个老师,不同的时间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不提倡课堂的模式,老师的课堂应该让老师做主。 但老师的课堂是怎样的?是不是真正先进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课堂、是育分背后还做到高水平育人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追求。 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由他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故事组成,有些老师讲课堂故事的水平很高,有些老师讲课堂故事的水平不太高。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让每一个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我们育人的高质量、育分的高质量、育人与育分高质量结合的方向,提升讲好他自己做主的课堂讲故事的方式,变成先进的、孩子爱听的、喜欢的课堂。 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提倡“三有三声”的课堂形态。“三有”即有序、有趣、有效;“三声”即笑声、掌声、辩论声。“三有三声”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形态,是老师们可以努力的方向。只有课堂有序,才能保证有效,其中的有趣则体现学生立场,让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笑声体现课堂的趣味性,掌声体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支持,而辩论声背后所蕴含的对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更是价值无限。 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即时生成的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这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好的、奇思妙想的点子要即时给予掌声,哪怕是学生暴露出来的不足和短板,也是老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的最好资源,而不是当学生已经暴露出问题,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满堂灌。 除了老师,另一个和课堂息息相关的是课程,课程是对话的方向和话题。我曾经讲过三句话:德育是决定人的发展方向的,课程是决定孩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课堂是决定孩子发展水平的。关于课程,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这些年,我们鼓励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鼓励标准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这些都是为了发现和帮助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