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鄞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宁波乡音口头文学传承的 小学课程开发研究

鄞州区堇山小学 茅晓辉 严倩倩

    宁波乡音口头文学是以宁波当地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谚语、童谣、谜语等民间文学综合体,它们承载着宁波人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近年来,我校尝试通过系统开发宁波乡音口头文学拓展性课程,整合架构教学内容,探索提炼教学范式,让这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瑰宝,成为学生的一种文化身份,让地方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一、教学载体的构建: 开发教学内容

    我们以教育可利用价值为原则,精选出能够体现宁波地域历史风貌的口头文学作为主体学习内容。

    1.闻“乡韵”——民间故事

    宁波民间故事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我们选取“行善扬德类”“揭史传记类”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故事,如《慈城董孝子传说》《田螺姑娘》《文大夫借粮》等,让学生明是非、识奇人。

    2.吟“乡梦”——民间童谣

    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文字浅显,哲理性强,给予儿童独特而有效的教育。许多宁波童谣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宁波话或是以一些宁波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我们选取“市井生活类”“风俗习惯类”等童谣,如“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让学生捕捉宁波人典型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家乡风俗。

    3.感“乡情”——民间谚语

    宁波谚语类型多样、涵盖内容广。它们通过小故事说明大道理,既展现宁波民俗又透着趣味性,我们重点精选“民俗风情类”“事理哲理类”“社会实践类”宁波谚语,如“带鱼吃肚皮,说话讲道理”“贪眼小便宜,顾着老价钿”等,让学生感受宁波人的淳朴民风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4.唤“乡思”——民间谜语

    宁波谜语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些则是别致的连环谜,我们搜集“自然生态类”“日常生活类”“乡俗文化类”等谜语,如“后门口一株菜,落雨落雪会朵开”,形象地表现了雨伞的样子和作用,让学生在猜谜中晓百科、辨百生。

    二、教学策略的构建:

    提炼教学范式

    1.文本意向唤醒式——在直观感知中“醒”过来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指让那些沉睡的文本在儿童的世界“醒”过来,我们利用多种媒介和载体,让文本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与真切的学习感受。

    (1)童心听乡音,心向往之

    我们在课前邀请老一辈方言专家将相关口头文学内容提前录制,以讲解员或传承人等身份介绍给学生,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供其玩味赏析。听觉上的冲击让其自然发觉虽然书中的字是宁波话的谐音,但跟真人念起来还是有所区别,宁波话唱出来的童谣、谚语等更押韵、好听。地道的宁波老话配上贴切的话语,极具画面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

    (2)童眼观乡韵,放眼古今

    我们将口头文学相关视频同课本知识有机融合。学校聘请宁波地方文史专家作为课程顾问,为孩子们讲讲民间故事,说说宁波谚语,在课堂中与学生视频连线,面对面答疑解惑。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的底蕴和魅力,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3)童声诵乡音,声入人心

    许多地方口头文学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押韵好听。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如小老师领读,小组内合作诵读、小组间诵读PK等,再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融入感受,读出韵味,内化情感。学生通过诵读把乡音文学融入生活,细细品味了地方文化的传承意义,延展了课堂的历史性。

    2.文化意蕴辨析式——在比较探究中“美”起来

    宁波乡音口头文学不仅极具地方特色,还具有一般文学属性。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样态、不同时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辨析,了解口头文学的基本特质,感受语言的差异和变化。

    (1)与异域文化的比较

    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不同地域或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将异域文学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找寻其中的异同,产生思维碰撞,学会知识的联结。

    例如学习宁波谚语“蜻蜓夹头飞,大雨在眼前”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语文书上的“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这两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宁波谚语的“夹头飞”用得十分生动、幽默,且贴近生活;而课本中的谚语则显得更有诗意,描述的画面更美。

    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体会不同文学样态的魅力,感受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的生活性和创造性。

    (2)与异质文化的比较

    宁波乡音口头文学具有多种活态性文化样态。我们针对一个主题,通过让学生赏析对比民间故事、地方戏剧、宁波童谣等文学形式,进行线性探究。

    例如学习《田螺姑娘》的故事时,学生先阅读书本上的故事,再让其了解这个故事被搬上甬剧舞台,一起赏析甬剧片段,接着出示相关宁波童谣“笃笃笃,我有田螺壳,叮叮叮,你是田螺精……”,最后由一位老宁波为学生讲述用宁波方言版本的《田螺姑娘》。

    多种文学样态环环相扣,让学生丰富体验,感受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3)与自身流变的比较

    宁波历史悠久,这些口头文学中涵盖的知识、生活等属性已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引导孩子找寻不同,并在辩证的学习中取其精华。

    例如在学习谜语“后门口头一只乌鸡娘,人客来了哆哆响”(谜底是茶壶)时,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难猜到。因此,我们先让学生用宁波话进行多形式诵读谜面,并相机了解“乌鸡娘”,再结合水壶烧开的视频进行提示,最后结合谜底让学生再次回读,从而体会宁波枚子的乐趣。

    学生在感受语言变化的同时体会到了宁波口头文学的悠久历史及独特魅力。

    3.文学意义吸纳式——在涵咏实践中“传”下来

    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宁波口头文学的人文底蕴及文化内涵,把习得的口头文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其传承下去。

    (1)玩转故事,语言锤炼展风采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在课堂上讲述民间故事,领略动人的情节,认识精彩的人物,体会其创造性价值和文学性价值。

    例如,在学习《田螺姑娘》时,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故事讲述。

    (2)创编剧本,演绎实践拓认知

    我们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重新构建情境,触发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表演生活情景剧,让文字鲜活地展现在课堂。

    例如在学习宁波谚语“带鱼吃肚皮,说话讲道理”时,学生自编自演“谚语剧”。下表是其中一个小组演绎的谚语剧本:

    故事背景:学生乙在课间玩耍时,不小心踩到了学生甲的脚。

    [ 剧情 ]

    甲:(气势汹汹地指着对方)你踩了我一脚,怎么走路不长眼睛啊!

    乙:你怎么骂人啊,再说我哪有踩你,明明是你的脚挡着我的去路了。

    甲:(不依不饶)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啊,踩到别人都不知道道歉。

    乙:(不甘示弱)你出口伤人,应该是你向我道歉。

    丙:别吵了别吵了,宁波谚语说得好“带鱼吃肚皮,说话讲道理”,你们一人少说一句,大家和睦相处。(甲乙互相道歉,言归于好)

    学生通过表演“谚语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实践和创作能力,并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宁波口头文学的实用性,并学会灵活运用。

    (3)转化作品,手工体验广传承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体验,把口头文学转化成文字、图片等作品,如制作甬上美食、手绘地图海报等,把宁波口头文学带出课堂,成为真正的地方文化传播者和传承人。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领孩子感受宁波乡音口头文学中的“地方文化基因”,唤醒学生对乡音文化的认同与悦纳,播撒宁波地域文化品格的种子,最终实现口语化的口耳式相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