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移动思政课堂”学生们走进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 资料图片 |
 |
“知行新说”进高校 资料图片 |
“十三五”期间,宁波教育亮点频现,一项又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师生心坎里。今起,本报推出“宁波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栏目,为读者一一详解。 蒙养之始,德育为先。“十三五”以来,宁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推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促进。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余晶晶 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体系和荣誉评选体系 五年来,宁波教育为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陆续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中心”“德育发展研究指导中心”“学科德育教研基地”的“两中心一基地”,探索学科德育的新途径。 截至目前,宁波已评选出首届14名“名班主任”,43名“骨干班主任”,57名“新秀班主任”,授予749名教师班主任工作满三十年荣誉证书,构建了班主任专业成长体系和荣誉评选体系。 实施高校思政课改革,专职教师大幅增加 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在很多学生眼中是枯燥、说教的代名词,却在宁波各高校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宁波通过全面实施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建设工程,所有在甬本科高校均按要求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打造思政课精品课程,初步构建宁波市高校思政理论课“知行新说”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全市有8所高校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三年时间累计增配高校思政课教师212人。“知行新说”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品牌累计开展93期精品讲座,聘请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高校。 市、区县(市)两级共开通心理热线14条 眼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十三五”期间,宁波已有691个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89%,同时全市127所学校创成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31所学校创成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90%的教师获得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上岗证书,219名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宁波市、区县(市)两级共开通心理热线14条,并建成运营全国综合性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拓展基地(宁波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和国家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建有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和相关设施设备。各中小学通过静态测量和动态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四年级以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检测,对心理高危学生制定“一人一策”干预方案等。 每年百万人次学生体验“第二课堂”魅力 五年来,全市累计建立市级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103家、区县级资源基地200余家,涵盖革命军事类、博物馆类、文史艺术类、科普环保农业类、城市工业质量类、综合实践类等六大领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方面,创建首批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7家,打造覆盖全市的“德育地图”。市级优秀社会实践课程方面,评选出92门优秀实践课程,将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每年百万人次的学生走进社会、走近自然,体验“第二课堂”的魅力。 已构建科学合理的 中小衔接体卫艺课程体系 “十三五”期间,宁波各级各类学校均能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并已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衔接的体卫艺课程体系。包括,举办合唱、美术、书法等活动,开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系列体育赛事,校、县、市三级联赛,让每个学生掌握2门及以上体育艺术特长。重点推进校园足球运动,评选出162所国家级、省级足球特色学校,完善校、县、市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和各级升学渠道。 宁波市教育局还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宁波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指导中心,建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哨点和档案。每年开展全市性体质健康抽测活动,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高校大一新生学生体质健康排名,宁波的高校新生测试数据升至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