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十三五教育发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化办学、深化课程改革……

宁波中小学多元育人路径获肯定

    基础教育质量关乎孩子成长。五年来,宁波积极推进学校育人治理体系创新,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品牌发展。深入推进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步伐,形成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的新教学模式,实现“适负担、高质量、高满意”的教育。各地各校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构成体系,探索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推进考试招生体制改革和教学综合评价改革,破解当前走向“适负担、高质量”教学的瓶颈问题。这一多元化育人新模式,如今卓有成效,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成人成才。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余晶晶

    教育优质均衡 

    标准化学校 达标比例达到99.08%

    为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这五年来宁波投入资金14亿元,共完成改薄学校104个,超额完成全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原定45个项目的目标。全市标准化学校达标比例达到99.08%。

    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宁波通过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教师交流、城乡互助、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兼管、教育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确定88所帮扶学校和104所受帮扶学校为帮扶结对学校。江北、鄞州还率先试点“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近两年来,全市共382所学校参与结对。

    全市还通过校舍置换、师资派遣、办学规模调整等措施,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3.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体系,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结对活动,做到留守儿童亲爱工作一生一案。

    2018年,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满堂红”,2019年江北区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有满满的幸福感。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入学率为99.33%

    通过五年的时间,宁波以“特殊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卫星班建设为实验”的特殊教育体系已经全部形成。目前,宁波10个区县(市)均建有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中心)和特殊学校,其中资源教室达到310个,卫星班17个,让残疾儿童有机会融入普通学校环境中,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

    自2019年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宁波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并公布了宁波市2019-2021年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后,特殊儿童少年入学评估工作正式启动,现已对262名儿童作出残疾评估,并对255名残疾儿童作出入学安置。

    宁波还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等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师队伍分层培养项目,全市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累计1500余人,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和特殊教师“双证”率进一步提高。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得到进一步拓展,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33%,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为91.5%,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为82.3%。

    特色化办学

    创新优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鼓励学校形成完整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和培育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学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积极推动区域教育特色“景点”能汇成“风景”。

    普通高中层面,推出“1122学校特色升级工程”,培育10所学术性普通高中、10个科创教育基地、20所学科特色高中和20所项目特色,让宁波成为国内一流高品质示范普高的地区,从而带动区域所有学校进一步提升特色品牌效应。

    “十三五”期间,宁波全力落实中小学育人模式转换经验的提炼与推广,为全市学生建立起保护天性、发展个性、成就梦想的良好育人环境。

    市、县两级学生德育、劳动、生活等育人基地建设,满足了学生感受、体验等学习的需要。各地各校紧抓课堂教学这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方式,积极有序推进初中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并从部分课程扩大到所有课程的覆盖,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适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仑区初中分层走班课程改革经验成为全省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先行区和示范区。

    如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中学部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基于校情的“理科动态分层走班”教改实验。在进度一致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会适当拓展一些内容;对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会把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推行 国家基础性课程 校本化建设

    课程改革方面,五年来宁波全面推行国家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建设,积极开发开设适合学生个体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促使宁波市所有高中和绝大部分初中、小学都建立了各自的课程体系。

    宁波市教育局还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并将20个学校纳入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以点带面,建立课程改革导向与样本,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有129门课程获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目前,宁波普通高中已全面开出学生职业教育选修课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新高考的需要,强化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选课制度,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积极引入书法教育、足球教学等课程在义务段学校开设,丰富艺术欣赏和体质训练活动,广泛增设劳动课、劳技课、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生活知识与技能。

    搭建个性化培养平台

    引进创新专业高端教师

    “十三五”期间,宁波助推每个中小学建有一个以上创新实验室或探究活动区,努力营造多样发展的实践探究活动环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市已建立30个市级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搭建“科技新苗”、“创客”等5个个性化培养平台,引进创新相关专业高端教师,培养一大批有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拔尖学子。

    在steam、创客等课程教学方面,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对宁波骨干教师开展STEM课程培训,如今全市有18所学校入选浙江省STEM种子学校,23所学校入选浙江省STEM培育学校,其中海曙区被列为浙江省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试点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