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化名)是个二年级的男孩,拿了别人东西总不承认,还经常颠倒黑白,被大家称为“戏精”。但这位班主任发现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找到家校合作的突破口,并与家长约法三章,最后用爱拂亮了蒙尘的童心。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新城 第一实验学校 翁鲁芦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此栏目面向广大教师长期征稿,征稿要求:3000字以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某类问题孩子的教育案例,达到启迪同行、引导家长的作用。 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2@qq.com (邮件请备注栏目名称) 【他的故事】 “戏精故事”几乎天天上演 虽然才二年级,岩岩的调皮捣蛋已是众所周知,成了学校的“名人”,这让中途接班的我有点无措。 撞倒别人不承认,拿了同学东西不承认,冤枉他人……和岩岩认识才半月,我已经见到了他的各种把戏。某个周五中午,居然有一群学生来告状,说岩岩把他们的东西都“偷”走了。我问岩岩怎么回事,他不屑一顾地说:“乱说,我根本没有拿他们东西。” 当我要求他把书包和课桌里的东西拿出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清白,他急忙申辩:“书包里的5块橡皮都是我自己的,铅笔是我妈妈昨天刚买的。”对着那一堆各异的铅笔橡皮,听着失主们的控诉,岩岩满脸怒火地反驳,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其他孩子骗人,冤枉他。说着说着,“委屈”的眼泪就不停掉落,好像大家真的错怪他了。 如果不是见多了这样的事情,老师们都不敢相信那些几乎天天发生的“戏精故事”。因为岩岩表现出来的,是一副受尽委屈的样子。 他是无辜的受害人,都是别人在招惹他,在欺负他;老师对他不好,总是冤枉他,让他受委屈。因为他给父母一套截然相反的说辞,老师和家长联系时,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家校之间的隔阂与误会。 抓住教育契机说服家长 岩岩这样的学生,问题的产生是之前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偏颇共同造成的。孩子的主观意识是固执的错误,再加上之前家校沟通的低效,要改变他的认知错误,要得到家长的认同,这需要一个契机。很快,这个契机来了。 一天课间,岩岩的同桌来告状,说岩岩把她的剪刀从楼上扔下去了!我走到教室问岩岩为什么把同学剪刀扔下去,多次询问,岩岩就是不承认,还委屈地哭了:“我就是没有扔过——你们就是冤枉我——”我只能暂时作罢,留待放学再说。 学生上课后,我来到了楼下,在窗台下的树丛里看见了那把桃红色的小剪刀,心中有数了。回到办公室,我给岩岩妈妈打了个电话,讲述了刚发生的事情,也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是来批评家长的,也不是兴师问罪的。而是觉得岩岩这样的情况不改变,在集体生活中会很艰难,大家会讨厌他、排斥他。长此以往,他的成长是要出问题的,甚至会影响他以后的工作、生活。 这一番话,让岩岩妈妈沉思了。她表态相信老师,也愿意配合老师来教育孩子。 放学后,我、岩岩和岩妈三人来到了小树丛边。几番“较量”,岩岩从树丛中捡出了剪刀,承认了错误。怎么教育呢?我和他妈商定,晚上家庭会议,让他说事情,说想法,并在家长指导下写好“反思卡”。 一把小剪刀的意外,让岩岩的家校沟通有了良好的开始。而家长也开始认识到,孩子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以往的“相信孩子”,其实是一种不明智的溺爱。岩岩呢,没有了家长的依靠,他开始学习反思,开始面对错误。 【我的行动】 【他的转变】 让他当“失物保管员” 有了零的突破,之后的教育开展就顺利了。第二步,我开始规范岩岩的言行。“失物保管员”是我给岩岩的第一个身份。 针对他要去拿同学的东西,我在班级宣布,岩岩的班级岗位工作是失物保管员。同学们捡来的各种文具,如果没有找到主人,就由岩岩负责保管,并寻找失主。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不到东西了,由岩岩负责寻找。于是,岩岩就忙碌在寻找失主和寻找失物的事情上,不再动小心思去搞恶作剧,也不再去拿别人的东西了。 在“你好能干!”“你又帮助同学找到东西了!”的老师赞语中,他感受了被夸奖的喜悦。在“谢谢你,岩岩!”“哇,岩岩你好厉害,帮我找到了!”的同学感谢中,他享受着同伴认同的成就感。 他的犯错从一天数次到一天一次,再到几天一次;他的荣誉感逐渐提升。他渐渐地会主动帮助同学,甚至把自己的卷笔刀拿来给同学们公用。 学期结束 被评为“小飞人”进步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改变一个孩子的问题心态、问题言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和岩岩父母约法三章。 和岩岩父母,保持一周一次的相互反馈,制定下周的养护策略;有突发事件和问题言行,及时相互告知;有教育困惑,互相保持联系,一起探讨交流。 我们达成了共同的目标:让岩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让岩岩能够在群体生活中快乐成长。同时,我充分调动了同伴的互助力量。我给岩岩之前的众多错误言行编了一个小故事《走丢的小岩岩》,告诉学生岩岩之前犯那么多错误,是因为他的小红心不小心走丢了,现在小红心已经找回来了,岩岩会越来越好的。二年级的孩子都很真很纯,接受了故事,也相信岩岩是个好孩子。同伴的接受,让岩岩有了班级归属感,逐渐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学期结束,班级评优,大家居然把“小飞人”(进步奖)的奖项投给了岩岩。我对岩岩竖起大拇指:“岩岩,瞧,你进步了,大家都喜欢你了,还给你评优哦!”岩岩眨巴了两下眼睛,两行泪水流了下来。 如岩岩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小恶魔”,他们也渴望得到承认和赞同。所以,我们应该抓住问题,就事论事,挖掘出孩子在问题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需求。岩岩的内心需求是:求关注,被认同。那就要让他知道,之前的行为方式是错误的,正确的行为表达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一把小剪刀,孩子自己、家长、老师三方的共同见证,迫使他不再逃避错误,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个小岗位,对症下药,给了他体现存在价值的机会,给他获得关注与认同的平台。协同家校的力量,让家长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反应并非无事生非或是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孩子,而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走正确的成长之路。 问题孩子,不歧视,要善待;“乌龙家长”,不排斥、要沟通;解决问题,不指责,要指导。是的,教育就是这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