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挥交通、洗车、加油 织布、染布、做衣服 造纸、印刷、做各种纸工艺品

这家幼儿园里 竟然有三个“博物馆”

服装印染区

创意纸艺

集盒馆里面的车模展示。

认识自己家的汽车。

邵爱红 浙江省特级教师、学前正高级教师、浙江省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学前组专委

    幼儿园里有“汽车小镇”博物馆、“服饰之家”博物馆、“纸艺王国”博物馆,每一个主题博物馆都有展示学习区、互动游戏区和创作体验区,小朋友们在场馆里可以指挥交通、洗车、加油、介绍自己家的汽车,可以织布、染布、做衣服,可以造纸、印刷、做各种纸工艺品……这是海曙区石碶街道中心幼儿园园本课程——“七(碶)”彩课程的内容之一,如今,一周两次在这些博物馆里开展的各种游戏,成了全园小朋友最爱的活动。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文/摄

    “汽车小镇”体验洗车、加油、介绍汽车功能 

    幼儿园里的“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那是一个荟萃了小朋友的藏品、作品的教学场馆。记者在石碶中心幼儿园看到三个主题博物馆,“汽车小镇”博物馆的场地最大,不仅有汽车餐厅、行车道路、加油站、洗车地,还有一个汇集各种精致车模、介绍汽车发展史的集盒馆。“这些不同款式的迷你汽车模型,都来自于小朋友们的收集。”园长叶艳英介绍。

    在“汽车小镇”,小朋友们不仅可以当一回交警,指挥交通,体验当一回加油工、洗车工、汽车餐厅的大厨等,甚至还可以请爸爸妈妈把自己家的汽车开进来,向小伙伴们介绍汽车的外观、内饰、性能等。“由于小朋友对自家的汽车非常熟悉,他们在介绍仪表盘、搁手架、乘车注意事项等内容时,那份自信和精彩是其他课堂上很难看到的。”

    在一次分享中,孩子们对写有“P”的按钮产生了兴趣。有小朋友说,这是停车场的标志。于是,孩子们相约双休日去寻找“P”,看是否可以如愿找到停车场。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停车场里更多的秘密。“有的孩子发现停车场按照颜色和字母区分区域,有的孩子在医院里看到了上下两层的停车场,更多的小孩对停车收费方式、停车场进出口路线的设置等产生了兴趣。”叶艳英园长介绍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当课程内容与孩子们前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发生关联时,会引起他们深入探究的极大兴趣,从而实现孩子们经验和思维的碰撞。

    “服饰之家”织布、染布、裁剪、去制衣厂触摸布料 

    “沈佳媛的衣服摸着很滑,跟我妈妈穿过的旗袍一样。”“我阿姨也穿过旗袍,很漂亮!”……一场关于布的讨论中,小朋友们对旗袍印象深刻,那旗袍是用什么布料做的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走进了轻纺城,实地感触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石碶是一个聚集了众多企业的工业化强镇,我们的园本课程设计也充分利用了周围拥有相关企业的优势。基于镇上有著名的雅戈尔服装厂、轻纺城,设置了‘服饰之家’博物馆。园里很多小朋友的家长就在这些企业、店铺工作。”叶艳英介绍。

    记者看到,“服饰之家”博物馆就在幼儿园的一楼大厅,不仅有小小织布机、纺棉花车,有各种缝纫机、熨斗,还有印染区和服饰定制区,陈列着小朋友们织的、染的、裁剪的各种作品,还有钉鞋、草鞋、轮滑鞋、皮鞋、布鞋、木屐等不同款式和功能的各色鞋子,以及各种样式的民族服装等。

    在“服饰之家”,老师经常举行追本溯源的课程。比如,在服饰定制区,有小朋友在裁剪布料的时候,发现有块布的边缘可以拉出一条条的丝,觉得很好奇,几个孩子围上来一起拉丝条。老师对此会进行讲解和引导。于是,在观察丝制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点会从最初的丝制品和其它布料的不同,逐渐转移到丝制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老师还会带领小朋友们参观附近的制衣车间,通过实地观察解开心中疑问。在制衣公司的抽丝展馆里,孩子们知道了蚕丝是蚕宝宝吐的丝,于是,在‘服饰之家’博物馆创设了‘蚕宝宝’区域。”

    “追本溯源”的课程实施,让孩子们对事物由来进行层层溯源,不仅丰富了认识,也培育了他们深入探究和钻研的兴趣。

    “纸艺王国”邮乐园写信区域最受欢迎

    幼儿园的“纸艺王国”博物馆位于三楼,全馆分三个区域:展示馆、体验馆、创意馆。其中展示馆有宣纸、铜版纸、瓦楞纸、毛边纸等各种纸,还展示着剪纸作品、贴纸画、扇面画等孩子们的各种美术作品;体验馆里,小朋友们可以体验手工造纸以及纸的印刷、拓印等;创意馆主要引导幼儿参与纸的创作,如纸浆画、纸建筑搭建、纸塑制作等。孩子们在这儿可以了解纸的发明,各种纸的开发和利用,与纸配套的各类物品的发展变化以及创意纸艺等。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体验馆邮乐园的写信区域。乐乐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连写带画,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可班上的小小邮递员犯难了,“我又不认识乐乐妈妈,怎么送信呀?”大家纷纷支招,提议在班级门口设置一个邮筒,把信全部投进去,让爸爸妈妈自己找。送信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又有孩子提出,“要是有回信,该放到哪里呢?”“能不能贴上邮票,让邮局帮忙送信?”……看着孩子们的讨论,老师对课程进行了丰富,开展了《信封里的秘密》《认识邮票》《一封信的旅行》《人生中的第一个信箱》《信的传递》等活动,甚至带着小朋友们参观邮局、设计邮票等,大大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

    “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是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的,他们需要安全的、可以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儿童博物馆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根据幼儿兴趣,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激励幼儿自动、自发地学习。教师‘放手’引领,孩子‘主导’探究,创造了课程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儿童自我生长的力量。”叶艳英说这也是当初围绕着博物馆设计园本课程的初衷。

    ●特约点评人

    课程园本化探索

    的生动样例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有意识、主动地运用课程资源进行园本课程构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石碶中心幼儿园更是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所谓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因素的总和。显然,石碶幼儿园利用的课程资源涉及了以上多个方面,并已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 

    比如,切中儿童的学习方式,动态地使用课程资源。与常态博物馆以静态展示为主不同的是,石幼准确地去把握3-6岁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将课程目标通过资源载体的设计与转化,成为幼儿可亲、可近、可亲历探究的过程。由此,我们看到课程中的儿童在与不同主题博物馆的互动中,不断建构和自身密切关联的有意义经验。 

    比如,聚焦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过程中的深度学习。博物馆课程不仅仅是一些“物”的堆积与呈现,幼儿也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进入其中。石幼的教师在引导幼儿与“物”的互动过程中,始终敏感地捕捉课程生发点,设法将孩子的前期经验卷入当下活动,并采取多样化的路径与手段支持儿童,让学习经验得以持续不断地深入建构,凸显深度学习的特质。

    石幼的博物馆课程为众多进行课程园本化探索的幼儿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例,期待这样的探索发生在更多的幼儿园里,从而呈现学前多姿多彩的课程样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