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五”期间宁大入选“双一流”大学 学校供图 |
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越来越多的名校与宁波进行战略合作、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越来越多…… 剑指高水平,屡获新突破!盘点2016年至2020年期间宁波高等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余晶晶 宁大“双一流” 宁职院“双高” 在甬高校均有长足发展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18级博士研究生牛婷婷最常待的地方是实验室,她研究的是雨生红球藻源虾青素,在导师的带领下,坚定地走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目前在专业领域已小有收获。 牛婷婷就读的就是水产养殖专业,这个甘肃女孩本科在宁波大学读的是生物专业,硕博连读依然选择宁波大学。 2017年9月,宁波大学迎来一个重大喜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这期间,我市制定实施《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推动在甬高校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办学水平。此外,制发《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到2022年,新增16.8亿元财政资金,助力宁波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牛婷婷和诸多在甬深造的学子一起,就亲历了宁波大学跨越式发展阶段,也体验到宁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红利”。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实施重点高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协助宁波工程学院跻身全国百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试点高校;扶助浙江万里学院等4校入选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学校,支持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宁波教育学院转型提升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力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群入选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支持宁波李惠利医院成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宁波临床教学中心。 2016年以来,创新性开展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办学绩效评价,成立宁波市高校办学绩效评价研究院,推动多方共同参与高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进一步延伸到高校重点建设项目和高校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向名校伸出“橄榄枝” 深度合作的“伙伴”越来越多 2020年8月27日,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生院在高新区宁波智造港的园区正式投用。这所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我市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加强院地合作的典型。 2019年的2月19日,宁波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仅仅7个月,研究院便完成了筹建、签约、落地全过程,同年9月29日正式揭牌;同期,智造港园区开始动工,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团队和设备进场,8月27日开园——一连串紧锣密鼓的时间线再次刷新了宁波速度。 而宁波速度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特别的宁波情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渴盼”之心、对高级人才的求贤若渴。 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合作,是我市积极深化与名校、区域的战略合作的其中一个剪影。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推动共建研究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区域发展智库。2018年,协助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正式签约落地,首批20个浙江大学学科团队已落户校区;成立“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同时入选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达沃斯论坛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前十、西北大学《中国高校“一带一路”专项智库影响力报告》国际影响力第五和综合影响力第十。 此外,还推进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运学院进驻梅山校区建设,协调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分别迁至慈溪科教园区和在奉化市办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开建,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优质高校在宁波建立研究院或研究生院,促成北影影视艺术学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中国行动中心等相继落地。 554个专业合理布局 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近日,在甬高校第二期专业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我市举行,120名来自我市各高校的专业负责人化身“学生”忙着充电,聆听了来自全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心得,并展开“脑力风暴”热烈研讨。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基石。如何提高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十三五”以来,我市各高校积极予以探索。对接我市“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高校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培育一批科研能力强、与宁波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契合度高的市级重点学科、专业,投入1.87亿元建设57个市级重点学科、86个重点专业。 期间,投入5100万元建设海洋、旅游、汽车、跨境电商等11所市级试点特色学院。加快国家、省(市)、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280万元,建设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 令人欣喜的是,“十三五”以来,在甬高校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我市高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7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各高校专业规模快速发展,目前在甬高校专业共有554个,全日制在校生15.6万人,有效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合理布局文理工农医等专业结构,出现一批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有力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各高校建设一批新型领域专业,专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据高校上报数据统计,宁波高校2019届毕业生留甬率超过46%,毕业生留甬工作比例位列全省前列,为宁波社会经济事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小班化授课比例超过60%,分层分类教学课程比例超过50%,选修课比重超过50%,实施新闻传播人才、工程师、农林人才和医生等“卓越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双导师制,成立2个宁波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截至2020年6月,在甬高校累计培育创业导师695人,聘任兼职创业导师1323人,举办创业活动514次,创新创业获奖624人次,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积极推动我市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试验区建设受到教育部肯定,产业学院、高校办学绩效评价先进经验被国家文件采纳。高校实现县区办学全覆盖,建成12个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专业和6个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三项工程,优化高职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高职课程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