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价规则引领的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初探

——以《自我介绍》一课为例

“口语交际”评价规则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沈书含

    评价规则与教学的关系

    评价规则是判断学生反应、成果或表现质量的指南、标准或原则。具体来说,它是“将一个任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个组成部分的可接受或不接受的表现水平进行详细的质量描述”。一般来说,评价规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一种分等级描述,至少分成三个等级来描述其不同表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借助评价规则,分析和解释学生学习信息,对学习状况作出判断并提供建议,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前,教师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水平,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研制与运用评价规则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线路图。课中,借助评价规则监控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基于目标,引领学生开展同文本、他人、自我的对话,适时修正对话的方向、内容和程度,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后,鼓励学生运用规则衡量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的差距,激发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根据规则检测、分析学习情况,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修正与完善教学。由此可见,评价规则是“教—学—评”之间的重要枢纽,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工具,成为实现课堂成功转型的媒介。

    运用评价规则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若干策略

    《自我介绍》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口语交际,学生对这个题材不陌生,但对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做好自我介绍是无章可循的。笔者以此课为例,阐述怎样有效运用评价规则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创设情境,引出规则的要点

    教学之初,教师努力营造出真实、有趣的交际情境,点燃学习热情,在积极的状态中,合作着引出评价规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则插班生自我介绍的视频,随机指名学生交流。有学生说:“他介绍到了名字、来自哪里和兴趣爱好。”教师及时评价,并板书“内容”,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学生继续围绕“内容”展开,教师给予肯定,并丰富“内容”这一要点。还有的学生说“他介绍时声音响亮,很有自信”“他说得很清楚,让我一下就了解了。”……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引出“仪态”和“表达”这两个要点,并在黑板上呈现该情境下的规则导图。

    学生明确了自我介绍要点后,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任务:“现在你也来到了一个新的班集体,会如何介绍自己呢?”同桌间互相介绍,并借助这三个要点互相评价,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初步感受规则。

    变换情境,建立规则的等级

    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应聘、报名、接站等信息非常陌生。这时,如果介绍内容与之前一样,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于是,第二环节,教师变换情境:学生化身为接站人,放学后去车站接不认识的李叔叔,该如何自我介绍?由此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1.学生仿照上个情境,确定身份、目的和介绍要点,完成内容导图。

    2.师生合作。学生当接站人,教师扮演李叔叔(设置障碍),情境演绎,其他学生借助导图来评价。

    3.同桌合作,再次扮演,互相评价。

    与上个情境不同的是,就内容而言,交际对象变成陌生人,目的是让对方认出你,因此要交代当时的着装、体貌特征、所在位置等。就表达而言,由于车站人多声音嘈杂,再加上他是一个长辈,要更有耐心、有礼貌。通过情境变换、演绎比较,教师不断完善规则,并从四个维度将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等级。(详见下表)

    这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小学口语交际课中的其他情境,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围绕规则不断练习,逐步提高。

    融入情境,应用规则的质量标准

    那么如何运用规则的质量标准不同情境中进行自评和他评呢?最后环节,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近期,有一个参观团来访,学校要招聘小记者、小导游和志愿者,如果你来参加,会如何介绍自己?共分三步落实:第一步,选择适合岗位,明确介绍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第二步,组内模拟,一人做应聘者,另外三人为评委,并根据规则的质量标准给应聘者评级;第三步,全班展示,进行自评、他评。

    班内展示除了评判交际内容,还有对仪态、表达的要求。为了检测学习情况,学生先自评。有一个学生反思道:“要成为小导游,要告诉对方自己擅长表达、熟悉学校,我的内容符合交际目的,但我太紧张了,讲话断断续续,显得不够自信,评委可能会觉得我说大话。”通过自评发现在口语交际中,仪态和表达也是一种特殊的传递信息的语言。再通过他评,得到新的建议并尝试改善。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评价与反思中,将显性的规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意识,作用于口头表达中。

    有效运用评价规则实施 口语交际教学的若干建议

    营造自主、合作的交际氛围

    课堂教学,“学”为主体。在课前,若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从内容、表达、仪态等角度来交际,那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局限。教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通过引导、质疑、障碍设置等方法合作着引出规则,让规则既有教师的方向把握,又有学生的经验支撑。

    规则建立和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生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过程,由于学生间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不同,评价方向和深度也不同,教师要多创设合作机会,可以角色扮演,可以一说一评,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最大化。但仅仅依靠他人的建议是不够的,要给予学生充足内化规则的空间。所以本节课先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独立地对评价规则中的“内容”进行构建,再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班内展示”等形式运用规则,最后学生反思,将自己当前的表现和评分规则所描绘的卓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差距,不断改善,经历从接受新知到尝试理解,从评价他人到自我要求的过程。

    建立全面、灵动的评价机制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在规则引出时,大多会将目光聚焦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先肯定,再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转变思考方向,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白口语交际规则涉及多个维度。在建立规则时,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有预定规则之外的东西,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忽略、排斥,有价值的点要给予肯定,并予以吸纳,这是课堂教学最宝贵的生成性内容。在最后应用规则展示交流时,由于口语交际的特殊展现形式,学生会出现紧张、说话不流利等情景,教师可以借助评价规则先肯定,再委婉指出缺点,进而引导学生再次尝试,树立自信心,不断习得巩固规则。

    创设生动、多样的口语情境

    口语交际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深入体验不同场合下的交际言行。因此在运用规则时,笔者借助了“小记者”“小导游”和“志愿者”这三个学生所熟知且有话可说的情境,并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媒介,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扮演着评委角色,最大程度地经历情境,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习得规则。当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也应在日常教学中创设多样的交际机会,让规则运用成为学生的关键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