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穿着旱冰鞋运动。资料图片 |
|
学生在上美术课。资料图片 |
|
小志愿者在清扫街道垃圾。资料图片 |
“十三五”以来,针对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宁波精准发力。 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贯穿中小学各个学段,涌现出一批与自身办学定位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校体育一面紧跟国家政策,一面在合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少做法和经验走在全省前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如今跃居全省第一方阵。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做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林涵茜 通讯员 余晶晶 美育教育 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平台更多样 近年来,宁波坚持保障艺术条件,努力满足学生艺术需求,包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逐年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截至去年底,在全市700多所中小学中,621所学校为优秀级,占学校总数的81.9%;116所学校为良好级,占学校总数的15.3%。各级各类艺术教师9000多人,其中音乐教师3000多人,美术教师4000多人,舞蹈等其他教师1000多人。 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宁波的美育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仍存在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足等现象,小学段美育专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 宁波通过举办更多全市性美育竞赛,让更多的学校、尽可能多的学生登上舞台展示,尤其要照顾到农村、海岛等偏远学校。搭建美育竞赛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优秀的文艺节目,更多的是通过竞赛来普及、推广美育教学,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一批批优秀作品陆续参加省市级艺术节系列活动,其中声乐合唱、器乐合奏等节目多次获全省前茅。 同时,戏剧进校园系列活动列入每年的教育系统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学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选择性教育的理念积极开设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019年11月,市教育局专门组织有关人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对各区县(市)初中学校,共计59所学校的5239名学生参与艺术素养监测,并将本次艺术素养监测结果予以公布,音乐全市合格率76.12%美术全市合格率为83.75%,监测结果总体较好。监测结果列入对各区县(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通过监测,督促县市区学校重视美育教育,不断提高宁波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 与自身办学定位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近五年来宁波加大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和劳动实践,建立健全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2019年5月7日,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劳动教育内容,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统筹校内外和家务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同时逐步推进劳动教育记入普通高中学分考核制度,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近五年来,宁波各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还相继带上新的元素,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比如,镇海中学开启“义工”模式、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开设《园艺》《农事》等课程、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和北仑地铁站签订协议开展学生义工体验、奉化班溪小学依托农事基地开展农事体验等。 目前,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等,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建设。 宁波市教育局还将全力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立项建设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45所,涉及课程实施、学科强化、日常管理、种养殖、家务劳动、校外实践、社会服务、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12个领域,宜工宜农,有力优化宁波市劳动教育新一轮布点,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新载体。 根据目标任务,到2021年,宁波将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建立5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通过劳动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C 体育教育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居全省第一方阵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该把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基于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齐体育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包括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开展篮球、足球等系列体育赛事,校、县、市三级联赛。 同时,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更着重考察学生核心素养。这里分为学校日常体育和集中考试两类项目,其中集中考试项目又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除了必测的中长跑,随机选测项目涵盖游泳、足球运球、篮球运球投篮、立定跳远、跳绳等。 宁波市教育局还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宁波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指导中心,建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哨点和档案,每年开展全市性体质健康抽测活动,及时制定干预性对策。 尽管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宁波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宁波市教育局陆续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体育艺术教学活动的通知》《关于在疫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要求切实增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决扭转弱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现象,积极开展校内校外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宁波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暨脊柱侧弯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还强化户外阳光下体育锻炼,学校应做到体育课不挪课,没有体育课时安排体育活动课;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等,真正把体育活动时间还给学生。 从省教育厅公布的最新数据看,宁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逐年提升,2020年宁波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和合格率均跃居全省第二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高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9月17日至9月25日,市教育局对各地各校体育课开设及落实情况、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实情况、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设施投入情况等进行抽查。 从本次检查情况看,各地各校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入,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基本落实,校内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基本恢复,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待遇得到明显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更加完善。 可以说,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体育教育环境、教学水平,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水平,为逐步实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