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编教材当“老师”、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项目化学习推动课堂改革

让学生成为 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

科学课上,“小讲师”拿来自己亲手栽培的植物现场开讲。通讯员供图

“我的菜园我打理”项目化学习。通讯员供图

    “你教我听”“你说我写”“填鸭式教学”,这是传统中小学课堂教育的样子,因没有创造性而饱受诟病。如何创新教育载体、改变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状态,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象山县实验小学一直坚持课改实践,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进行国家课程改革及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发了系列课程群,深入研究学生真实的学习轨迹,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高素姬

    学生自编教材当“老师” 以项目化学习连接生活

    “同学们,这节由小蔡老师为大家上课。”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小蔡是303班的蔡旺晟同学,“这是象山三门口大桥,由北门桥、东门桥、南门桥三座跨海大桥构成。大桥方便了海岛居民的出行,对海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张品雪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的前8分钟,小蔡像模像样开讲了。“小蔡老师,请问你站在大桥上是什么感受?”“原来家乡的桥这么厉害!”教室里一片热闹。

    为了上好这节课,小蔡没少下功夫。前期,他搜集资料确定几座大桥;然后商定实地走访时间,初步搭建课程内容,在假期多次实地走访并用照片视频记录;最后设计教学内容制作教材课件,进行试讲试练。

    “在讲到爱祖国、爱家乡这一课时,有孩子对桥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确定了‘寻桥之旅’项目化学习,让他们用脚步丈量家乡的美景,窥见祖国日益强大的缩影。”张品雪老师介绍,学生们在寻访中完善认知、丰富体验,并在呈现过程中互学互进。

    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花样频出。各学科老师梳理出适合项目化学习的板块并设计学习项目,巧做整合、纵向串联,使教材分散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立体架构。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数学老师重构单元设计“小小银行家”项目,带学生进小店购物;科学老师开发科学绘本项目,学生记录并呈现实验过程;为给芭比娃娃设计出漂亮的衣服,学生自主学习色彩搭配、服装剪裁、民族服饰特点等。

    让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校园书吧成了展示的舞台

    随着学校对项目化学习的深入探索,老师们认识到这并非只是学科叠加,还需要多个学科、多种思维和能力的整合研究。于是,除了学科项目化学习,学校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生围绕任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对真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

    走进校园,多处可见开放式书吧,雅致清新的环境,整洁有序的图书摆放,让人无比舒心。而这些书香之地,成了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场地,无论是设计、布局、管理,都融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实践成果。

    管理员,宣传员,设计员,捐花使者……都由图书志愿者学生担任。“怎么把书吧设计得更漂亮?”围绕这个主题,学生们在美术老师指导下设计美术字、题花,根据真实环境中的尺寸位置进行材料选择和安装;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书吧环境的植物,学习植物生长的条件、如何养护。 在志愿服务中对思品课有了形象的感知,在统计图书数据中运用数学知识,在给外教老师送礼物时用英语介绍,在搬书送杂志、整理打扫过程中融入体育和劳动,在做图书分享主持时锻炼语文能力……通过多学科整合,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渐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让教师拥有一双

    “看见学生”的眼睛

    “我设计的单圆孔易拔插头比普通插头易拔多了,只要手指一勾就成。”401班史钰涵同学陈述着作品的创新点。“你为什么会想到在插头上做改变呢?”“那是因为我在爸爸的诊所里看到一个病人,由于手指残缺、肌肉萎缩,插头怎么也插不进插座里,那时起我就想设计一种方便这类人使用的易拔插头。”面对评委的提问,史钰涵讲述着创意由来。在今年的第34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她的作品《单圆孔易拔插头》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省级一等奖。

    获得这样的成果,和学校一直以来注重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做法不无关系。据了解,该校以《看见学生:真实情境下学生学习思维的呈现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做事中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问题解决者。

    “不以分数论英雄,要超越分数看到真正的教育目标。国际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已经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训练教师‘看见学生’的眼睛是改革的关键。”励安平说,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为此,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学习研讨活动,鼓励每位教师投身课改,潜心研究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下学习思维的活动方式和路径,探寻更适合现代学生成长的教育规律。

    专家点评

    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教科处主任

    李云麟

    让“学”本身成为一条

    永不止息的道路

    人们总是认为,知识是先在的、永恒不变的、对象化的存在物;学习者则是容器或蜡板,是知识灌输或刻画的对象;学习无非是继承人类既有的知识;好的教育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习者高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这种认知又为目前以书面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考试制度所强化,因为书面测试总是有标准答案等着学生去“符合”。“符合”了,表明学习是有效的;“不符合”,则表明学习是无效的。学校教育若只追求“符合”意义上的“结果”,就会忘记学习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过程”。

    学生是在与世界打交道(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的。学生是某项知识的小老师,是某项产品的设计师,是某项活动的策划者,他扮演着“小主人”角色。他虽然年龄尚小,却是创造的主人,他在这种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化学习”中学会运用书本知识,但又超越了书本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但又超越了解决问题,因为他并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技法意义上的“专家”,他还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他为美好的社会努力,他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向善的人。

    象山县实验小学将研究的聚光灯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教师“看见学生”,其本义是让“学”本身成为一条永不止息的道路。我们期待能够看见该校学生更多的精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