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种听上去颇为洋气的文学爆红网络——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原指法国的凡尔赛宫殿,是法国贵族们生活的地方。我们这次要说的“凡尔赛”,现指一种精神,感觉自己是法国贵族的生活状态,经常用来指那些朋友圈贵族们。 “凡尔赛”后面加“文学”二字,并非中法文学友好交流的衍生产品,而是一种网友自创的文体,其最大特点在于不经意间地露富、拐弯抹角地炫耀、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一种高端品质生活。 我们先通过几个例子,体会“凡尔赛文学”是如何“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的。比如,“真的太讨厌了,男朋友送我的红色法拉利太土了,直男就这审美吗?”又如,“当家里没有酒精的时候,默默地掏出SK-II擦拭消毒,毕竟在我眼里,这玩意就是个酒精。”就连想流泪了,千万不要一个人在家里哭,一定要狠狠憋住,去维多利亚港哭、去巴黎哭、去纽约哭、去伦敦哭……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凡尔赛文学”是怎样成为一场网络狂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凡尔赛文学,娱乐至死还是另类解构 如果说,有些网民一开始的炫耀,可能只是正常状态的一种表达,并在不经意间建构了一种“凡尔赛文学”。如今的“凡尔赛文学”中,言论真伪已无法去一一考证。 追踪网络信息我们发现,“凡尔赛文学”早已在社交网络上流传了大半年,其创始人、微博幽默博主“小奶球”表示,她是从讲述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中找到灵感,“就想用这个词来嘲讽那些人,他们无疑就是想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气来表达高人一等的感觉。”在豆瓣里还有专门的“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小组的初衷是“把轻饶日常生活的炫耀+自恋型人格的毒用以一种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然而,今天让“凡尔赛文学”出圈走红的微博博主“蒙淇淇77”,却似乎与这一初衷背道而驰。 11月8日,一个值得载入“凡尔赛文学史”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凡尔赛文学”借助微博博主“蒙淇淇77”,实现了从小众玩梗到大众娱乐的华丽转身。 这位博主认证为作家,平时会在微博分享一些日常。仔细阅读博主的微博,不难发现,几乎每条都闪烁着“凡尔赛”的光芒,重点都在于表达帅气的精英伴侣——丈夫“卜先森”多么优秀、多么宠爱她。所以,“凡尔赛文学”在蒙淇淇这里被简化成了“霸总凡尔赛”。 如今,全民参与的“凡尔赛文学”,已成为网民的自我标榜或者自嘲,大家通过戏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状态或观点。 是早有预谋,还是社会现状? 既构成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也构成了她自我阶层认同的依赖。蒙淇淇通过强调“卜先森”的消费行为,再次强化了自我形象在社交网络上的阶层认知。 所以,蒙淇淇的成功,看似是几乎零成本的文字游戏,植根于中国城市女性现状的土壤,因其在劳动市场处于劣势而转向通过婚姻和配偶来实现阶级跃层,因社会观念转变而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同时又寄希望于一个完美的男性给予尊重和关爱。 掀起舆论风暴前,蒙淇淇的微博已经聚集了十多万粉丝,而且这些粉丝中的大部分都真的相信并沉醉于她与“卜先森”的幸福生活。 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蒙淇淇的真实身份和以往的网络发言被“扒”了出来,她的“富贵”身份和婚姻状况开始受到质疑。 事实上,尽管遭到不少网友嘲讽,蒙淇淇仍然喜提流量,不仅接受媒体专访,还连发多条广告带货,可以说是坐享“黑红”福利。于是,有网友质疑,这该不会是一场早有预谋的网红营销吧?就目前来看,此事之后会不会翻转还真不好说。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当今时代,“流量变现”催生社交网络逐渐秀场化,陌生人社交不断涌现的源动力,在于每个平台都能给人一次“人设重生”的机会。来自湖南三线城市的蒙淇淇,曾在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工作过,21岁结婚、22岁生子、25岁二胎,虽然早婚早育早早远离职场,但凭借其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在微博开始重生人设,并让她逐渐成了互联网中的高贵太太。 实际上,通过这种几乎零成本的文字炫富来实现互联网的阶层越级,恰恰契合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有社会学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阶层认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其中已婚女性的阶层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丈夫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同时,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文化资本、产权状况等指标对于人的社会地位认同会产生显著影响。 在蒙淇淇的微博叙事中,全部表达都是依赖塑造一个“甜宠霸总卜先森”来完成的。“卜先森”的丈夫角色, 与其跟风研习,不如内心富足! 面对“凡尔赛文学”的突然走红,网友们各执一词。 有人觉得,虽然它和直接炫耀有着很大不同,给人透出一种“你看我多低调,我都不直接告诉别人我很厉害”的感觉,但本质上仍然是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过得多好。也有人觉得,那可能就是其他人的正常生活,用不着“上纲上线”,你越是缺啥,就越觉得别人在秀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美好生活的实质就好了。 在娱乐化的社交网络,“凡尔赛文学”已经成为了一场玩梗的社交狂欢。人们开始自发套用这种句式进行创作,或记录在生活中遇到的炫耀行为,并热情地分享讨论。同时,也有“反凡尔赛文学”在网络发酵,成为另一道有趣的风景。比如,“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我是最近才知道鸡蛋有壳的,以前都是吃管家剥好的,一直以为鸡蛋都是白色的、软软的。”体现了对“凡尔赛文学”及“凡尔赛贵族”的戏谑,以及对真诚表达的呼唤。 说到底,“凡尔赛文学”的背后动机在于虚荣心作祟。由于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让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了被审视的卑微地位,而把“观众”抬到了过高的位置。希望分享美好、得到他人认可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分享一旦用力过猛,只会适得其反。 也许,有人真心把“凡尔赛文学”当做一种谦卑自夸的交际手段,但也无法改变“凡尔赛”式炫富在价值引导中对拜金、炫富理念的现实传递。如果任其发展,不做引导的话,这样的“文字炫富”容易误导一些缺少判断力的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甚至给一些人提供伪装“高贵”人设的范本。 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高贵是靠学识、修养、事业、个人能力等构建起来的。美好生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不应该以炫富攀比为荣。对于每个人而言,不管有钱没钱,无需炫耀,也不必自卑,这才是真正的从容与强大。与其跟风研习“凡尔赛文学”,倒不如活得更踏实些,对物质生活量力而行,多花点时间读一读真正有营养的文字,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富足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