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适应岗位要求,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要从实训实践开始。 通讯员供图 |
 |
▲▼学生在实践中。 通讯员供图 |
 |
学生在实践中。 通讯员供图 |
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 五年送出16762名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宁波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真是没的说,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很多业务能手,为我们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宁波亚虎进出口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徐颖每年都会来校招聘,对该校毕业生赞不绝口。 近五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一直以来,宁工毕业生以“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他们在各级各类管理和技术岗位上,迅速成长为重要骨干力量。在刚刚结束的宁波2019大学生就业之星评选中,该校毕业生有5人入选,其中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何柏华,选择从基层做起,从普通的暖通施工员到技术部主任,六年磨一剑,终成建筑行业“好工匠”。谈及在校的学习,他无比怀念,“母校不仅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更教会我们始终保持一丝不苟、踏实肯干的初心,为我们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五年,共有16762名学生从这里毕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本科院校中连续三年名列前八,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提升明显,从2015年全省第20位上升至2019年第7位,这与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举措密不可分。 “三个课堂”保障实践教学不“断线”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思政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三个课堂”融合,实现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第一课堂里,老师们结合时事热点,生动讲述思政理论知识;来到第二课堂,他们走进社区、企业、博物馆,用脚步触摸时代脉搏;在生活中的第三课堂,学生们在网络里传播正能量,不负青春年华。”这是宁波工程院每位学生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新光是学生眼中的“光叔”,他把课堂搬到宁波帮博物馆,课后布置的作业更是别出心裁——模拟担任讲解员。他手机里装了学习通课程APP,尝试打破教学时空“围城”,实现思政理论课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学校还努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全面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设立工程伦理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注重对学生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开设的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在充分利用美国教育资源和采取美国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也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 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与魂,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师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模范带头,有效推动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格调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跨过马路就可以去实习” 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要求紧密结合,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与港科大李泽湘教授团队共建机器人学院,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与杭州湾管委会、大众等以理事会形式共同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学生跨过马路就可以去实习,实习基地就是就业场所”成为美谈。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教学、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融为一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参与竞赛的比率超过40%,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213位。“海蓝宝”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和省创业园示范基地。“通过竞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了极大提升。”汽车学院王飞老师常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他表示:“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训练场,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研发不仅提高了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还提升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讯员 宋超 严子期 李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