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浩正咏春堂”社区成员在练拳 |
 |
蔡浩洋在练拳 |
摊手、膀手、伏手……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12点左右,鄞州职教中心社团活动基地的天井处,一片空地上,总会有一群男生,两两相对,练习各种招式。有时候,他们还会抬出300多斤重的木人桩,啪啪啪地练起拳来。原来,这是学校今年9月刚成立的咏春社团。社长蔡浩洋,鄞州职教中心19金融2班学生,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练咏春拳的少年。如今,他已经在学校里收了20多个徒弟。 “我对咏春拳的理解是:它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能自我保护、强身健体的运动。”采访中,蔡浩洋端坐着,略带稚气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许晓科 A 一个从小受武术熏陶的少年 小时候的蔡浩洋,经常看到爷爷在家门口打拳,懵懂的他不知道爷爷每天在比划着什么,只知道这一招一式很有趣,便依样画葫芦般跟在爷爷身后模仿。后来,他知道爷爷打的是栲子拳,那是爷爷年轻时,村里来了一个习武之人传授给他们的。栲子拳的神秘在蔡浩洋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武术的种子。 十年前,一部《叶问前传》在神州大地占领各大银幕,正读小学三年级的蔡浩洋一下子被叶问和他的咏春拳迷住了。“那个时候就觉得太帅了,一定要学。”争取了父母的同意后,蔡浩洋在父母的帮助下,联系上当时的北京咏春拳学总会会长王志鹏,从此踏上逐梦之旅。 “要学就要学正宗的。”蔡浩洋说,咏春拳有多个流派,但他就想学叶问派的。为学到咏春拳法,当同龄的小朋友正在享受假期的快乐时,小学三年级的蔡浩洋和父母登上北上的列车。接下来两年,他的寒暑假就在宁波—北京两地间来来回回,“咏春”成了他最大的兴趣爱好。 基本功练好以后,他通过网络和师傅联系,同时在身边寻找伙伴一起练拳、切磋。“四年级时,我找了个同班同学,他成了我的第一个‘徒弟’,我们一起练拳。周末,我会去公园里练拳,同时找练太极拳的老大爷,一起切磋分享。” B 才艺大赛上的表现 引来老师关注 高一上学期,鄞州职教中心的校园内,才艺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蔡浩洋带着根木棍出现在评委和同学们面前,以往校园的才艺比赛大多是弹唱或舞蹈,鲜有表演棍法、武术类的节目,一套棍法下来,收获不少掌声(练了咏春拳后,蔡浩洋自习棍法,为了更具观赏性,才艺大赛上他使用棍法)。 “这不是每天在寝室楼后打拳的同学吗?”“对,我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打拳。”观众中有不少学生认出了他。 原来,蔡浩洋每天傍晚都会去寝室楼后的甬道上练拳,一来那里比较安静,二来凭空比划拳法也不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虽说是安静之地,但也有值周班的同学三三两两过去捡拾垃圾。打拳的位置不曾改变,每周一批的值周班同学渐渐地被这个执着的男生吸引,大家偶尔围观,偶尔询问,或同样比划几下,蔡浩洋都很热情地与他们分享。 蔡浩洋在才艺大赛上的表现,吸引了老师的注意,“每个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心中都编织着一个梦,蔡浩洋是一个有着传播中华武术梦想,并乐意分享的学生,我觉得我们要给造梦者一个展示的舞台。”校团委社团指导老师任星羽说。 于是,任老师开始和蔡浩洋筹划开社团、传承传统武术事宜。“我对他只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招收的社员需要甄别过,是要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而不是练了拳去打架的,也可以说是传统的武德要求;另一个要求是两年时间内培养出下一任社长来,让社团得以传承下去。”任星羽老师介绍。 C 带了20多名徒弟 在校园里刮起习武风 高二刚开学,蔡浩洋担任社长的咏春社团正式成立,他给社团取了个正气十足的名字“浩正咏春堂”,他希望社员能怀有浩然正气,习武强身。在九月初的社团招新活动中,不少同学慕名而来。学拳的余同学说:“我平时不怎么运动,看着班里的其他同学踢足球、打篮球,自己也很想找到一种锻炼的方式,武术讲究一招一式,其实充满着智慧,在校园里能学到咏春拳,真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社团的开展需要器材和场地,校团委为咏春社团添置木人桩、护具、塑料八斩刀等器具,并为蔡浩洋挑选一块较为安静的场地方便他教学。几个月来,蔡浩洋和社团成员们一起对招、拆招,在秋冬的校园中刮起一阵习武风。 “咏春拳不像传统的其他武术有很高的观赏性,它真的很实用,少年时学拳多少有点勇敢好胜之心,如今不再这么认为,保护自己、强身健体、传承中华武术才是我对习武的真正理解。”蔡浩洋说。问起今后在这方面的打算时,蔡浩洋腼腆一笑:“我会将这个兴趣爱好继续下去,努力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与更多人交流;另外就是多教一些徒弟,弘扬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