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嫦娥配“胖五” 登月去“挖土”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新华社发

    当人类抬头凝望那深邃的天空时,总会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太空中。当我们还是孩提时,总会好奇地问:“月亮那里有什么?”当我们还是少年时,我们也会陶醉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

    如今,神话已经成为现实。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并将从月球带回自动采集的约2千克“月壤”归来。

    主讲人

    同济中学

    陶俊杰

    正始中学

    李娜

    嫦娥五号月球上做什么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再到嫦娥五号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回顾我国的嫦娥探月之旅,甘苦自知但精彩纷呈。嫦娥五号将通过在预定着陆区域开展取样,以及月面科学探测和后期月球样品综合分析,有望在月球形成过程、地质演变等方面取得新的科学认知。

    按照计划,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经过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就是刹车)、环月飞行、着陆下降等阶段,在月球风暴洋东北部地区着陆。

    月面工作包括,伸出机械臂进行采样,预计采集2公斤左右,封存、上升器和着陆器分离,因为月球没有发射场,要从月球发射返回地球,这个难度不亚于登天,甚至比登天还难。

    之后,经历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和再入返回等飞行阶段后,嫦娥五号返回器最终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

    嫦五配胖五,回家之前挖点土。

    嫦娥五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整体规划的收官之作,有利于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任务整个过程大约23天,可以概括为去月球“挖土”。探测任务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将首次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带回月球的土壤和岩石等珍贵地外样品。

    月壤,是月球的土壤,对人类来说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可以用来研究月球的发展历史,月球形成过程,月球蕴藏的矿物资源,或将改写月球历史。

    所以,为了能够去月球“挖土”,世界大国都很拼。前苏联和美国都曾经从月球运回月壤进行分析。

    现在,中国将从月球挖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人完成月球“绕、落、回”三步的收官之战,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必将载入人类史册。

    去月球“挖土”的难点是什么

    “去月球挖土”字面上看似简单,其实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因为嫦娥五号任务每一次的分离以及对接都是在38万公里之外进行的,地面上难以控制,需要“嫦娥”自动化,再加上月球上的极端温度环境,让每一个动作实现都变得艰难。

    嫦娥五号任务若能顺利完成,将创造5个“中国首次”:

    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以第二宇宙速度地球再入;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为什么选择凌晨发射

    嫦娥五号要顺利完成,需选择最合适的发射时间。也就是说,要满足地月位置关系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时间的约束、探测器地月转移时间、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条件,综合计算下来,才能确定火箭的发射最佳窗口。

    受本年度地月关系等因素所限,今年嫦娥五号任务的窗口期总共只有3天,11月两天,12月一天,每天仅有50分钟。

    在综合考虑之后,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在凌晨发射最有利于奔月轨道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火箭研制队伍还采用了多轨道奔月发射方案,针对50分钟的发射窗口设计了5条发射轨道,提高了发射的概率和可靠性。

    以后,我们还会飞得更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近日透露,我国的载人登月工程正在筹备当中。

    回顾过去一年的航天。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一次次任务成功后控制室的大屏幕;猎鹰火箭复用;星链的大网展开……人类的航天之路在成功与遗憾中砥砺前行!

    在探测太空的领域,中国没有缺席。从奔月到“闯”月、从跟跑到并跑,中国人在不停求索,部分领域已经开始领先。

    在探月工程三期研制过程中,国家航天局对后续的月球探测进行了论证,规划了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这两次任务目标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倡议,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这将为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相关技术的实验提供共享平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