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点赞好老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从角角落落找来的

“特教爸爸”王叶龙为残障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王叶龙陪孩子做康复运动 图片均由通讯员供图

王叶龙在给孩子们上课

王叶龙带学生进行花房养护

王叶龙带学生进行花房养护

    王叶龙

    宁海县培智学校校长

    特殊教育高级教师

    宁波市“四有”好老师

    ●推荐理由:他从宁海18个乡镇的角角落落里找到90多名智力残障儿童,还成立扶困小组。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宁海县培智学校,有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灵巧的肢体,没有漂亮的外貌,甚至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他们不缺爱。因为他们有一位共同的“特教爸爸”。

    这位“特教爸爸”就是宁海县培智学校的校长王叶龙。学校里的每一位残障儿童,都是他从宁海18个乡镇的角角落落里找来的。25年间,他成立扶困小组、送教上门、以爱育人……他见过太多心酸故事,但化悲悯为力量,一直坚持守护着这群“折翼天使”。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徐鸿鑫

    每一个孩子 都是他从角角落落找来的

    个子瘦小,讲话轻声细语,步履缓慢……这是王叶龙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王叶龙在他19岁时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从教27年,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5年。上世纪9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多次撤并中,王老师也曾去过普通学校。2010年,宁海县开始筹建培智学校,王叶龙毫不犹豫,重回特殊教育岗位。他说:“普通学校可以没有我,但这里不能没有我。”

    当时报名的人寥寥无几,而王叶龙手里只有一份残联提供的档案名单。这份名单记录着1990年后出生的申领过残疾人证的儿童。他们是否还健在?有没有搬迁过?如何让家长知道有这么一所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苦思几天后,王叶龙用了最笨的办法——挨家挨户找孩子。

    宁海整个县域狭长而又多山,18个乡镇街道一大半为山区。王叶龙是外乡人,地形又不熟悉。一开始,他揣着一本笔记本,开着一辆摩托车,就开始“寻生”之路。

    “因为山路太难开,半个月后我买了辆汽车,但很多山沟沟里的村庄还是要靠徒步才能到。”36岁的王叶龙就像一位“孤胆英雄”,独自一人走了七个多月。他回忆说:“这些孩子大多在农村,我先去村委会问,如果找不到这人,就去派出所查。当时给我的名单有210多名学生,我一个个筛查过来,最后找到90多名智力残障儿童。”

    2011年,学校建成开学,迎来第一批学生。“这些孩子都是我从宁海的角角落落找来的,他们的情况我最熟悉不过了。”在过去10年里,王叶龙也要求教师不定时的对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此外,王叶龙每个月都会抽5天时间,为那些无法来学校学习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

    建立扶困基金 把入学率提升到98%

    说起令人印象深刻的孩子,王叶龙想到小美(化名)。这是王叶龙在2012年三访家门之后,才顺利入学的孩子。

    小美家在宁海与三门交界的山沟里,由于登记的信息没有更新,王叶龙辗转多次才找到小美家。“虽然我知道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可直到我看见小美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只着一件薄夹袄和一双塑料鞋后,我还是震惊了。”小美先天残疾,出生后母亲离家改嫁,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信,因此小美只能跟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爷孙俩借住在村老年协会楼梯下的小间里,平时小美的爷爷就给老年协会看门,以此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离开小美家后,王叶龙的心情十分沉重。根据学生贫困的现状,王叶龙牵头成立学校扶困小组,积极争取社会补助,建立宁海县特殊儿童帮困助学基金、孙均六奖教助学基金等多个助学基金,重点帮扶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同时,还通过宁海教育局的专项助学行动进一步解决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困境。

    截至2020年9月,宁海县三残儿童的入学率从42%提升到98%,基本解决原有的“送而不接,接而不送”的尴尬局面。

    深受病痛折磨

    但他依旧坚持留校

    在与王叶龙交谈的过程中,好几次他都手捶腰背,面露难色。询问才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他总是不以为然,“受伤是常有的,这点痛不算什么。”说完,还给记者指了指他受过伤的手臂。

    小红(化名)来学校已经有三年了,由于听觉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原因,她常常会突然变得极度狂躁。有一次,在安抚小红过程中,她突然拿起一把椅子砸向王叶龙的手臂。当时王叶龙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疼痛难忍才去就医,发现手臂已经骨折。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此落下病根。

    该校老师何欣欣告诉记者,在培智学校,监护压力最大的是在晚上。“几乎每个晚上都会有不同的状况需要应对”,对值班住校的老师们来说,他们要承担家长、司机等多种角色。“在分值班表时,王校长总是给自己多排一些,给我们少排一些。他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

    2019年,王叶龙再一次被疾病击倒。在短短17天时间里,他从115斤暴瘦到81斤,无法吞食,无法坐立。“那时候,身边的人都劝我离开(学校),他们说我是老顽固。但我还是不想离开这里,我的学生需要我。”

    “看着他们成长 是我一生的快乐”

    “每当学校起床声响起,我知道我的孩子们都在等待着我的关注。”从洗脸、穿衣、上厕所、吃饭、学习……因为了解,王叶龙知道他们的需要。因为深知障碍的不同,王叶龙更加细心地为他们打造不同的学习环境,量身定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方案。

    小明(化名)是变化非常大的一个孩子。他来学校已经四年了,从恐惧、懵懂到现在的活泼、亲近,王叶龙看着他成长。由于生活适应性发展的需要,学校给像小明这样的孩子打造一个更加贴近正常儿童学习的环境,送他们去普通学校的卫星班上学。

    “我们老师会送孩子们去上学。小明是坐我车的,他喜欢音乐,我每天早上会在车里准备他爱听的歌曲,让他开心地开始崭新的一天。当然我们俩也时不时会因为哪首歌好听发生争执,就如同最亲近的家人一样。”王叶龙说,下午放学去接小明时,都会看到他在学校门口等着。三年来,小明改变了很多,再也不会因为不可控的行为把车门摔得“咣咣”响,他还会主动跟老师、保安挥手告别,还会把这一天发生的有趣事情跟老师分享。

    “这些孩子在我眼里是最美的,看着他们成长是我一生的快乐,我愿意一直陪伴他们。尤其是在看到他们那纯真的笑脸时,我想为他们做得更多一些,除了关爱,还有对生命的敬畏。”采访结束时,已临近午饭时间,王叶龙顾不得吃饭匆匆离去。因为近几个月,他又在为筹建宁海县各乡镇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奔波着。寒风中的背影,蹒跚而又执着。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