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楼梦红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校长

俞浩奇

宁波外事学校 校长

    今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如何谱写新时代宁波职业教育新篇章?前些天,在宁波市教育局召开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就此提出了宁波方案,明确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的 重点任务,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报特邀多位关心职教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宁波方案各抒己见,畅想未来。

    

    再出发!谱写宁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宁波职业教育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已然明确。

    作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职业教育先行者,鄞州职教中心借助全国中职示范校建设和首批浙江省名校建设,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成绩斐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学校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是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发展要找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赢点,校企要共生,调动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教学、提高质量,整合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应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提高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教材使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为推进产业现代化积蓄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并全面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宁波当地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对接效率。

    二是知行高度合一,推动校企共同育人。

    发展职业教育要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但要想培养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知行合一”。

    所以,学校应实现职业教育领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项目开发、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把德育贯穿于“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一以贯之地提升学生进德修业、创新进取的素养和能力,把提高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同时,以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劳动教育。

    三是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及预警机制。

    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有衔接、有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依托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优化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四是师资培养要继续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双师”团队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培、引、聘”多途径建设教师队伍。同时,各校应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确立高质量发展为愿景,围绕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打造以1-2个专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为建设宁波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和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提质培优,助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波外事学校是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浙江省首批名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技能人才为己任,服务宁波社会经济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应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和《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牢牢抓住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作为的历史最好时期,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推动宁波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凝聚职教思政教育向心力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职业学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思想,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进职业教育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突出发挥劳动教育与体育、美育教育的育人功能,支持学生生涯全面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学劳模、做匠才”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积累,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

    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学校应积极对接宁波“246”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实施专业服务产业计划;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建立起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多方参与的新型产教共同体,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搭建专业教学成果转化平台,努力创建国家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多元办学体制,推动校企共同治理机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联盟)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力。

    三、推进“三教”改革,强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

    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基于专业(群)与学情的“课堂革命”,加强与企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及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向纵深,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与社会适应度。完善民主、开放、高效、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创新教材形态,推行活页式、融媒体教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让“三教”改革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四、融入全球格局,提高优质职教品牌辐射力

    加强与国际权威行业协会和教育集团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对接国际技能组织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借鉴德国、日本、英国等先进职教模式,加大课程与认证体系的引进力度;以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等宁波职业教育海外办学项目,不断拓展中外合作深度与广度;整合职业院校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交流途径,加快建设一批中国文化体验基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走深走实,为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提供“宁波范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