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醒电动自行车的驾驶员戴好头盔,宁波投入了大量人力。如今,有这样一项发明:只有戴上头盔,电动车才能正常发动;不戴上头盔,电动车发动不了!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破解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的难题。 这项发明的专利申请目前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而专利的申请人,竟是一个小学生——宁波市实验学校401班学生王泽野!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通讯员 范佳宁 陆明光 放学路上的“奇思妙想”得到爸爸支持 12月4日下午,王泽野小朋友和爸爸一起,向宁波市公安局交警局、海曙区交警大队秩序中队的警官展示自己发明的头盔。 记者看到,这款头盔从外观上看,与传统的普通头盔没有太多区别,它在原有头盔的结构和性能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模块。为了美观,头盔上还有个起装饰作用的“小鸭子”。王泽野介绍,他的智能头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号发射电路,安装在头盔上;另一部分是信号接收电路,安装在电动车的钥匙发动处。 “不戴头盔时,电动车上的信号接收电路由于收不到信号,因此,即使转动电动车的钥匙打开电源,电动车控制电路得不到电,从而无法启动;当戴上头盔后,电动车才能接收到信号,转动电动车钥匙打开电源,控制电路通电,这样才可以正常行驶。”面对警察叔叔和媒体记者,小王同学介绍得有些腼腆。 王爸爸帮小王进行补充介绍。他说,大概是几个月前的一个傍晚,他骑电动自行车接儿子放学回家,“当时正是交通晚高峰,在天一家园小区附近的环城西路路口,有好几个骑电动车的人没戴头盔。儿子就跟我说,能不能把头盔和电动自行车连起来,不戴头盔就不能开电动车?我觉得儿子的这个想法很棒啊,于是我就鼓励他试试。到家后,我俩就上淘宝,淘各种模块和材料,然后组装。” 父子俩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展示在记者面前的是王泽野发明的“第三代智能头盔”。 “第一代是有线的,做出来后,儿子问,可不可以是无线的呢?我说可以啊,你看电视机的遥控板、电脑鼠标都是无线的,我们可以用遥控技术。”在爸爸的鼓励下,王泽野用泡沫板和智能模块做出“第二代智能头盔”的模型,经过进一步完善和设计后,才诞生了眼前的智能头盔。“不仅是戴上头盔,而且需要把头盔的两根带子搭扣扣上,电动车开关处的信号接收电路才能接收到信号。”小王介绍,头盔的带子搭扣处也装了个“小机关”。 交警叔叔为小王同学的发明点赞 “小小年纪却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且能动脑思考、发明创造,以后可以做个科学家、发明家!”听完介绍,海曙区交警大队秩序中队指导员高志成对王泽野同学竖起大拇指。 据介绍,目前宁波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505万辆,近年来,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总量大、占比高,在涉及电动自行车死亡人员中,因未佩戴头盔造成死亡的占死亡事故的84%,已经成为交通事故死亡的“大户”。 宁波市自去年以来,持续采用电子警察抓拍与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在各个路口设岗设卡,提醒来往的电动车驾驶员戴好头盔。 2020年前11月,全市查处驾乘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54131起,当前,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现象已经逐渐减少,但总有人嫌麻烦,要么是怕弄坏发型、要么是忘记戴……“总之,路上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的现象还是有。”高志成说,“小王同学的这款智能头盔,不戴好就没法发动电动车,可以从源头上破解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难题。而且特别好的一点是,这款头盔一定要系好搭扣才能发动车子,有些人戴头盔不好好戴,仅仅是戴给交警看的,这款头盔具有提醒、锁死等功能,可以帮助电动车驾乘人员养成戴好安全头盔的习惯。” 高志成认为这项发明对交通安全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得到大力推广。 父子俩常在车棚里捣鼓科学实验 据介绍,王泽野同学平时特别好动,奇思妙想也很多,喜欢和老师、家长交流,学校的很多活动他都参加。 王泽野的各种创意制作得到爸爸的支持。王爸爸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教电气自动化方面的课程。“我很支持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验,家里酒精灯、试管、烧杯等很多实验器材都有。记得儿子科学课中有盐溶化的内容,他就在家里试验,还溶化味精、面粉等其他物质。我觉得动手做试验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挺好的。但由于把家里搞得像实验室似的,很乱,他妈妈有意见,于是我就把自己家的车棚做成工作室,和儿子一起经常在里面捣鼓。” 听完父子俩的介绍,宁波市实验学校校长李刚很感慨:面对孩子的种种创意,家长的支持太重要了。李校长介绍,宁波市实验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科技文化节,在活动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也倡导孩子们关注社会,引导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据悉,王泽野的智能头盔获得该校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大奖。10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下发这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受理通知书,小王同学有望收到专利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