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如何谱写新时代宁波职业教育新篇章?前些天,在宁波市教育局召开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就此提出了宁波方案,明确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报特邀多位关心职教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宁波方案各抒己见,畅想未来。 提升“三力” 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 近期,宁波市教育局召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对谋划做好“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校园,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和《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刻学习落实会议精神,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定力、活力与实力,力争进入高水平学校行列,占领人才培养的制胜高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守教育发展定力 立德树人,是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校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三全育人,建设适合师生幸福成长的人文环境,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进步和谐一致;实施“鹅掌楸”校园文化品牌战略,有机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独具风格的校园文化。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注重思政教育,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绿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七彩社团”建设为平台强化体艺美教育体验与实践。 二、对接产业企业需求,实施融合化产教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的活力 谋划做好“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校企深入合作,让校企共赢、共生。这是中职学校力争突破的重点、难点,也是保持职教生命力的关键点。 学校将按照“凸显优势特色、集聚优势资源、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与产业链的岗位群”的思路规划专业布局,聚焦智能制造和现代交通、5G信息化建设三大产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建立校企联盟体,建设集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提升合作实效;开展教研互促,打造跨专业师生技术服务团队,提升专业建设技术附加值;校企共建共享,打造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实践反哺教学机制,将合作实践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技术研发中提升师生创新力。 三、落实“三教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职业教育的实力 职业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势必要有效推进“三教改革”。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的做法是:开发三类课程体系,一是开发“六有职业素养活动课程体系”,实践“精品化”德育,培育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培育工匠精神。二是开发结构化模块课程体系,融合专业教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为一体,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打造有效课堂。开展“1+X”证书试点,对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优化学生技能评价激励制度,建立学生专业技能成长档案。三是开发专创融合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与高校、企业组建职教STEAM联盟,建成“鹅掌楸”创新教育基地,打造STEAM+职教新样本,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学校实施以“目标导向+专业引领+协同发展+平台搭建”为策略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师创新实践基地、建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新型主题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集群式推进教师成长。 提质培优 构建产教融合双循环长效机制 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最好的?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无缝对接?这一直是我们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上奋力探索的重要工作。宁波市教育局召开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指引我们中职学校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循环的长效机制。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一、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循环 推进“三教”改革是树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品牌、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关键抓手、有效突破口。我认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落实者是教师,培养出更多“双师型”教师,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要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为先导,以强化教材科学性先进性标准性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 如促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同时也可以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政府层面积极主动沟通,放宽教师编制准入机制,引进企业技能大师在校任职,提升整体教师技能水平。从而形成从企业技能大师带徒,学校名师大师引领,带领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综合发展,形成内循环。 二、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服务社会经济的外循环 产教融合发展至今,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点就是要找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赢点。我校计划以下四个做法: 1.积极主动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减税、补贴的形式,激发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 2.校企共建与规划学校专业课程,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建立教师、学生下企业实践学分制,列入教师职称评审、学生毕业文凭的重要指标项,提升教师和学生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4.校企共建“产-学-研”中心,提供企业项目孵化基地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项目,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建立优秀学生毕业后3年自愿返聘机制,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企业、企业反哺学校的外循环长效机制。 我校一直在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县产业发展格局及与之匹配的我校三大专业群,学校相继成立了“宁海县现代模具产业教育联盟”“宁海县现代旅游产业教育联盟”和“宁海县电子商务产业教育联盟”。这三个联盟的成立为我校三大专业群的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打破了以学校为主体人才培养界限,突破了校企合作的局限,还建立起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五位一体”共同育人的“教育伙伴关系”。 积极探索“校-企-校”模式办学模式,即由学校、企业、高校三方协同,推进“三个一体”,即“校企一体”优势互补、“学做一体”招生即招徒、“双师一体”传承技艺。 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区,选择合适的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引进当地的企业入校,加大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力度,共同开发实习课程,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无缝对接。
|